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老年百病防治>支气管哮喘

《老年百病防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本病由于支气管痉挛、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引起通气阻塞,临床特征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和咯痰。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病率在我国局部地区调查约为0.5%~2.0%,有报道高达5.29%。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年患者。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通过哮喘的家系分析,已肯定哮喘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约20%的病人有家族史。

2.过敏原。外源性哮喘,大多是吸入植物的花粉、霉菌孢子,动物的羽毛,皮屑,屋尘,某些工业粉尘、化学性气体等;或进食鱼、虾、蟹等蛋白质,或接触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而发生。

3.感染。内源性哮喘,常因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过敏所致,如鼻、咽、扁桃体、肺或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

4.冷空气刺激。吸入寒冷空气后,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痉挛。5.精神因素。忧虑、委曲或气恼是最常见的情绪诱因。据观察精神状态作为哮喘发作的原发病因还是较少见的,主要能影响发作的次数和剧烈程度。

以上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影响而混合存在。

中医认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雍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肺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认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本病大致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外源性哮喘,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发作时多有鼻、眼睑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粘膜过敏先兆,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出现紫绀,维持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好转,发作将停时,常咳出较多稀薄痰液后,气促减轻,发作缓解。

内源性哮喘,一般是继发于呼吸道感染之后,故常见有咳嗽咳痰史,随着咳嗽的增加或持续不退,逐渐出现哮喘症状。在哮喘发作后,其表现和过敏性哮喘相似,但来势较缓,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哮喘症状时轻时重,缓解后又可有短时轻度发作。

哮喘发作严重,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上者,称“哮喘持续状态”。患者表现呼吸困难加重,吸气较浅,呼气长而费力,张口呼吸,发绀,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冷,脉快,严重时出现呼吸功能衰竭。

[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如坚持医疗体操,打太极拳,慢跑,呼吸训练,气功等,以增强体质,预防此病的发生。

2.去除病因。尽可能找出过敏原,避免接触。及时治疗或去除鼻窦、扁桃体、气管、支气管、肺等部位的病灶,预防感染。

3.药物预防。色甘酸二钠对外源性支气管哮喘有预防性平喘作用。用特制的粉末吸入器粉雾吸入,每次20毫克,每日4次。噻哌酮(即酮替芬)口服每次1毫克,每日2次。对外源性哮喘亦有较好预防效果。

4.哮喘菌苗。常用三联(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奈瑟球菌)或五联疫苗注射0.1毫升,每周一次,每次递增0.1~0.2毫升,直至0.5~1毫升为维持量。通常用两个月后方有效。有效时连续使用1~2年。

5.日常中药调理。中医认为本病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可遵医嘱服用玉屏风散、六君子丸、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参蛤散等中成药物。

6.戒烟酒,多饮茶。吸烟会引起支气管壁痉挛,分泌物增加,诱发加重哮喘发作,因此要绝对戒烟,酒亦宜忌之。喝茶有利于排痰,解痉平喘,改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症状,对哮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7.避免受寒过劳。在秋冬季节,寒冷刺激加上过度劳累,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等,并由此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在寒冷季节特别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劳。此外,还要节制房劳,保持充足的睡眠。

8.注意饮食调摄。有些过敏体质者,常因吃了鱼、虾、蟹、蛋之类的食物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平时勿食鱼虾海腥、生冷炙烩醃菜、辛辣咸酸甘肥等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少吃鸡蛋、肥肉等容易生痰的食物。

[治疗方法]

1.支气管舒张剂。可用舒喘灵,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间羟舒喘宁,每次2.5~5毫克,每日3次;或氯喘,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或氨茶碱,每次0.1~0.2克,每日3次。必要时可用氨茶碱静脉给药。

2.激素。激素治疗仅限于哮喘严重持续状态或用支气管舒张药物不能缓解者。可先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点滴,病情初步缓解后改强的松口服维持。因激素有一定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3.促进排痰。可用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或氯化铵0.3~0.6克,每日3次。部分患者痰粘难出还可用气雾吸入法以溶解稠痰。

4.积极控制感染。可按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及时应用。一般首选青霉素、链霉素联用,或酌情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注射或口服。

5.中医辨证论治。寒哮,表现为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面色晦滞,遇寒即发者,可选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0克、生麻黄10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法半夏10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热哮,见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出不利,面赤,口苦,不恶寒者宜用定喘汤加减(生麻黄10克、黄芩15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款冬花10克、苏子10克、白果10克)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6.单方验方。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用于热哮有一定效果。蜒蛐(俗称鼻涕虫)10条,浙贝母10克,共捣为丸,每日2次,每次2克。

7.敷贴疗法。用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共同研碎成细末,再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取少量(如蚕豆大)涂在肺俞、膏肓及百劳穴上,经0.5~1小时后取去并擦掉药物,局部如起泡可予挑破并涂龙胆紫避免继发感染。

8.埋线疗法。穴位埋线是一种简便的治疗方法,民间应用很广。先用龙胆紫标好穴位(常用喘息、大椎穴),以碘酊、酒精消毒好皮肤后,用1%普鲁卡因在穴位处的皮肤注射麻醉,然后用三角针(通常缝皮肤的针)将0号或1号铬制肠线带入相应穴处皮下,然后紧贴皮肤处把线剪断。对减轻当年哮喘发作部分病人有效,其中有少数病人数年不再发作。

9.割脂疗法。常用穴膻中、喘息。先消毒麻醉,然后用小尖手术刀割划切开局部穴位处0.1~1厘米长,0.4~0.5厘米深的切口,挑去少量皮下脂肪(如赤豆大即可),同时用止血钳对局部略加按摩刺激,然后压迫止血。一般不必缝合即可涂上红汞(红药水),盖上沙布。5天以后去除纱布。部分病人对缓解和减少发作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