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伤寒论辩证广注>卷之十三

《伤寒论辩证广注》卷之十三·

[卷之十三] 辩温病脉证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自太阳上编移集于此)温病非伤寒也。而余一并及之。何也。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以其病由伤寒而致也。暑病亦由伤寒而致。

而不及之。何也。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疟。以伤暑自是夏时病。且温病有一二日至八九日。六经传变之候。而暑病则无是也。秋疟亦有六经传变之候。又何为而不及之也。金匮序云。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十卷。

而杂病未见其书。王翰林于蠹简中。得其书三卷。中论杂病而疟疾亦与焉。兹故不复及也。且也。疟疾而有六经传变者。

此即是秋时。伤寒。否则仲景岂不明经络。何为而未详言也。又如伤暑亦系杂病。金匮中即是中之证。若伤暑而有六经传变者。此又是夏时伤寒。其初必由寒气而得也。外如霍乱病。亦系杂证。伤寒论列之六经篇后者。必仲景原论中。

既言伤寒。即言杂病也。惜乎其十六卷书。已大半亡失。即今世所传伤寒论十卷。其辩脉平脉可汗可下诸篇。悉系叔和所增入者。则知杂病所亡为甚多也。明赵以德着金匮衍义。既知痉湿百合狐惑疟疾等证。非伤寒矣。独不能捡出霍乱一候。此又余之所不解也。兹因论温病而并议及此。倘有志斯道者。必以余言为不谬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言温病之与伤寒异也。夫曰太阳病者。正以见同是太阳经头项强痛之证。

彼伤寒由寒气而得。则恶寒。此温病由温气而得。故不恶寒。初起便即发热而渴也。愚以不恶寒发热而渴。此是阳明温病。但头项强痛之证。兼属太阳。故系之为太阳病。愚又以四时之气。在春为温。正气伤人。实时可以致病。未必尽由冬伤于寒所致。故其治法亦不与伤寒同也。)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疑此条有错简。小便不利四字当在若被下者之前。此承上文而言温病。误治之逆证也。温病之初。是温气袭人经络。不可误发其汗。医人不知。只认以为太阳证。妄投麻桂等汤。以发其汗温袭经络。又亡津液。阳气亢极。故身热如灼。此为风温。要此风温者。即温病。盖春时多风。温气即从风中而来。故又名风温也。风温误汗之证。其脉阴阳俱浮。阴阳俱浮者。以温病本热。又发其汗。则周身阳气尽越于外。故其脉尺寸俱浮。自汗出者。成注云。卫气受伤也。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者。条辩云风壅则气昏。热甚则气郁也。小便不利者。汗出多而津液耗也。被下而直视失溲者。此本太阳病而误汗及下所致条辩云。太阳之支脉。为目上纲。误汗则经气绝。故目不转睛而上窜也。又膀胱为太阳之府。津液藏焉。既汗且下。重亡津液。故溲。溺遗失也。若误以火灸者。轻则火热土燥。其色外夺而发黄。重则火甚。热极而生风。故其神志如惊痫之状。其手足则钩曲而时也。若火熏之者。谓发黄惊痫等证。不惟火灸则然。如以火熏之。而变证亦然也。愚按火熏者。劫汗之法。医人不知发汗之误。以身灼热不止。犹以为发汗不透。而用火熏。此误治之常耳。风温证发汗是一逆。汗之而病不除。复被下。及被火。是再逆焉。望命期之不促。而欲尚引时日乎哉。或问身重。小便不利。

焉知非湿痹证。余答云。湿痹身重。此固小便不利。若得汗出。则湿气随之而散矣。今者自汗出而身反重。谓非风温之证而何。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转下火熏。皆为逆也。可白虎加人参汤。桂枝柴胡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郭白云复议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愚以上条无少阳经证。诸汤中凡有柴胡者。

皆非对证之药。凡有姜桂者。又非温热之证。所宜。其白虎加人参汤。复与太阳病发热而渴者不相涉。考之千金方有葳蕤汤。此实补仲景治法之未备。方载后昔贤治温病法中。)或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其于未发汗之前。当用何药。余答云。若仲景论中如葛根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两方可参合加减用之。

[卷之十三\辩温病脉证并治法] (添加)葛根黄芩汤方

(即伤寒论中葛根汤。去桂枝大枣。又葛根芩连汤中。去黄连。二方相合之复方也。)葛根(一两)黄芩麻黄(各五钱去节)芍药(四钱)甘草(一钱)生姜(五大片)上六味。以水四升。先煮葛根麻黄减一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覆取微似汗。

琥按上汤。乃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成注云。发热而渴。不恶寒。阳明也。病兼阳明。故以上汤合二经温热而去之。若自汗出。则此汤又在所当禁用。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千金)葳蕤汤

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

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失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人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活人书用大羌活。不用独活。加葛根)琥按上方。乃太阳阳明药也。兼入少阴之剂。其云治风温者。以仲景有风温之病而无方。故特制此汤以补仲景之未备。但汗。下。被火之后。其变证与仲景则有异。即如发汗后。仲景云。语言难出。此则反云。谵语。又是胃实证。

故方后。复加硝黄也。设加烧针而耳聋者。又不敢下。至于汗后。本方中麻黄。又不宜用。全在医者。因证出入。庶乎其无误矣。此方已见前第五卷太阳篇后止。分两略殊耳。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短剧)茅根汤

疗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方。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止。则停。(哕。一名冷。俗云。冷呃是也。)古今录验去茅根。加枇杷叶。又一方。加橘皮桂心。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病温之剂。一方加橘皮桂心者。此必是胸中有停饮。故用橘皮之辛温以利之。桂心之辛热以散之也。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古今录验)知母解肌汤

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方。

麻黄(二两去节)知母葛根石膏(各三两)甘草(二两炙)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

因梦泄者。可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两则止。

琥按上方。乃治太阳阳明病温热之药也。

(删繁)疗肺府藏热暴气发斑点。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香豉汤方

香豉(一升绵裹)葱须(切四两)石膏(八两)栀子仁(三两)生姜(八两)大青(二两)升麻(三两)芒硝(三两)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然后下芒硝。分三服。

琥按上汤。虽云。疗肺府藏热。实则清解阳明胃府郁热之神方也。

温病发斑。赤者五死一生。黑者。九死一生。庞安时云。大疫难救。麦奴丸主之。(即活人书黑奴丸。见前第十二卷中)又古今录验有一物黄连汤。愚以加犀角。其效更神。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总论)鸡子汤

治热盛狂语欲死。

生鸡子(七枚)芒硝(一两)井萃水一大升。同搅千遍。去沫。顿服快利为度。

琥按上汤。乃治手足阳明燥热之剂。

(琥)又按温病。狂热饮水发斑之证最多。愚故集以上诸方特治之。

活人书四十三问。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答曰。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云云)琥按仲景言温病不恶寒而渴。上条云。温病恶寒。不言渴。脉又浮紧。此直是春月伤寒。何得云冬伤于寒。至春始发为温病邪。其言不顺。故于下四十五问。又出风温一条。而用葳蕤知母干葛栝蒌根等汤。且云。风温不可发汗也。

殊不知仲景当日言风温者。即太阳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此实一病而偶分两条。奉议不解书旨。分为二病。

其误多矣。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活人)栝蒌根汤

治风温加渴甚者。

石膏(一两)栝蒌根(三分)人参防风甘草(炙各半两)葛根(一两半生用干者只三钱)上锉如麻豆大每服。钞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煮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一方。加知母。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病温。气分热渴药也。

保命集云。温病。冬伤于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其证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云云。)琥按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精者。身之本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故东垣云。房室劳伤。辛苦之人。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当春之月。时强木长。无以滋生化之源。故为温病耳。今云岐子云。伤寒汗下不愈。

过经而其证不除者。亦为温病。愚以仲景六经中。自有过经不愈之证。与温病毫不相涉何得扭合作温病邪。噫。是又大失仲景之旨矣。

或问阳明病温极多。其初起兼太阳病者有之。故以上等方。皆二经药也。敢问少阳之经。亦有病温证乎。余答云。

有之。然亦必阳明病居多。而少阳为杂见之证。如准绳中用柴胡升麻汤是也。今采其方。附录于后。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准绳)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粘。

柴胡(去苗)干葛荆芥(去梗)赤芍药石膏(各一钱半)前胡(去苗)升麻桑白皮黄芩(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琥按上方。乃治少阳阳明病温。兼散手太阴风热之剂。

或问。赵氏医贯治温病。谓温病不恶寒。则知其表无寒邪矣。曰渴。则知其肾水干枯矣盖缘其人素有火者。冬时寒气虽伤。不能深入。藏于肌肤历时既久。火为寒郁于中。将肾水熬煎枯竭甲。阳木也。藉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春。

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之本。故发热而渴。余以六味地黄丸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其说是邪。

非邪。余答云。此其说虽发明温病之源。实推展李东垣之意。然六味地黄丸料煎汤。岂治温病之药邪。此为乡愿乱德。

其说似是而非者也。或又问云。然则治温病之方。将何药以滋肾水邪。余又答云。肾水枯当急救肺金。金清。则水自滋。

温为春令。春木胜。则病温。金清则旺。而风木之邪自平。以上诸方中药。如葳蕤白薇石膏知母茅根栝蒌根。谓非色白入肺。清凉助金之药乎。况温病发热而渴。火郁之气盛也。火盛。必先烁金。所以古方治阳明病温。实清肺之药居多。

清肺金者。滋肾水也。且热渴已极。先治其标。赵氏反用六味丸料。以益水之源。是为迂。而不切于病情者也。犹云活人甚众。吾不信矣。

或问。庞安时论温病。有四时自受乖气。而成腑脏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kt秋。有白气狸。(音郁与郁同)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证别。五脏各有方治。其说然欤。余答云。素问但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仲景伤寒例云。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其于夏秋二时。未闻有所谓温病也。今庞氏于四时之月。创造五色奇证。

以骇人心目。近今以来。未见有人得此等病者。所以花溪虞氏特起而议之。至今总论一书。亦渐淹没而不传也。

(琥)总按上温病方论一卷。乃春时感温气而成病。即内经所云。先夏至为病温者是也。病源千金外台等书。皆以温病为温疫。云此病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

此系大瘟大疫。如东垣用普济饮子。治大头伤寒者是。非仲景论中所云温病也。温病间或。相染。不至灭门绝户。恐俗医不知而互相错认。故于卷后并及之云。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附方剂分两说

仲景方剂。并按古法锱铢分两。与今不同。(所附千金外台等方亦然。)谓如咀者。即今之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

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