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普济方·针灸>水肿

《普济方·针灸》水肿·

黄帝治水之俞。五十七处。尻上五行。行五。谓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肾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治水道肿(资生经)。足第二指上一寸。灸随年壮。又两手大指缝头灸七壮。

治虚劳浮肿。并水气身满。穴太冲。灸百壮。又灸肾俞。

治头目痈肿。留饮。胸胁支满及水肿。穴陷谷。刺出血立已。

治面目痈肿。穴陷谷 列缺治头面肿。穴阳陵泉 公孙治头面气 肿。穴完骨 巨治面浮肿。穴天枢 丰隆 厉兑 陷谷 冲阳治面浮肿。穴中府 间使 合谷治风。面水 肿。颜黑。穴解溪治肩肿不得顾。穴气舍治水腹胀皮肿。穴三里治腹肿。穴曲泉治寒热。腹偏肿。穴阴谷治大腹肿胀。脐腹悒悒。穴大敦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黄。气满。穴阴交石门治身肿皮痛。不可近手。穴屋翳治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穴天府治身肿身重。穴关门治水气遍身肿。穴水沟 若是水气。唯得针此。若针余穴。水尽即死。

治水肿。穴胃仓治水气。穴缺盆治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不仁。穴屋翳治身肿。穴肾俞治腹胀身肿。穴建里治身肿鼓胀。肠鸣如流水声。穴神阙治水肿。穴中极 石门治大腹有水。穴四满治腹肿脊强。四肢伤惰。穴章门治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穴涌泉 阴谷治水肿。穴三里治水分病。穴复溜治水肿不嗜食。穴维道治丈夫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不便不利。穴地机治腹中寒。不嗜食。鬲下满。水肿腹坚。喘逆不得卧。腰脐痛难俯仰。穴阴陵泉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穴陷谷治腹肿不能食。及疗水病。腹肿绕脐痛。冲胸不得息。并水气浮肿。鼓胀肠鸣如雷声。

时上冲心。及胃虚胀。穴水分(灸七壮。若是水病。灸大良。三因方云。可灸三阴交穴。及风门穴。明堂经云。灸二壮。主小便不利。身肿足痿)

治水病胀满。穴曲骨治水肿腹胀。食饮不下。恶寒。穴胃仓治水肿。人中尽满唇。及死。穴水沟治身润。石水身肿。穴章门治小腹满石水。穴关元治大腹石水。穴四满 然谷治大气石水。穴气冲治四肿身湿肿。穴丰隆治汗出四肢肿。穴列缺治四肢肿。穴复溜王氏曰。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人针水分杀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针得瘥者。特幸焉耳。不可为法也。或用药。则禹余粮丸为第一.予屡见人服验。故书于此。然灸水分。则取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久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然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观面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明堂固云。若是水肿。灸大良。盖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焉耳。但不知明堂又云。针四分者。岂治其他病。当针四分耶。

治百病水肿。穴肾俞灸百壮。胃仓灸随年壮。

治水肿。穴陷谷。灸随年壮。

治水肿上下。穴阴交。灸百壮。

治水肿。穴曲骨。灸百壮。

治风。四肢肿。穴丰隆 复溜治大腹。穴阴市。灸随年壮。

治人中满唇肿。及水肿大水。穴脐中。石门。各灸百壮。

治风水。穴上廉。各灸随年壮。

治水肿不得卧。穴阴陵泉。灸百壮。

治石水。灸然谷。气冲 四满 章门治水肿。腹满不能食。坚硬。穴水分灸七壮。至四百止。此穴忌针。针水尽即死。

治水肿大。脐平。灸脐中。腹无纹理者。不治。

治水胀腹大。及水气行皮中。穴石门治石水肿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穴关元治石水。穴刺气冲治石水。穴章门 然谷治水病。穴天泉治风水膝肿。穴巨虚 上廉治面 肿。穴上星。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

治风水面 肿。灸冲阳治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灸足内踝下白肉际。三壮。

治气热水身面肿。灸丹田穴三壮。女子禁灸。

治水肿如鼓。

大蒜切作钱片。安脐心。次用甘遂为末。同作艾炷灸蒜上。热即易之。每日频灸。其水自下。忌一切毒物。并盐一年。

治五水灸法。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荣。黄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经。黑水灸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