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刺灸>焦氏头针

《中医刺灸》焦氏头针·

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1.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4.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刺法』: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5.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6.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7.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8.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针手法。

9.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1.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12.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症。

13.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14.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刺法』:从此区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发际。行快速捻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