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思考中医>(1)湿义解

《思考中医》(1)湿义解·

湿的涵义在阳明篇中根据它的造字讨论过。湿的古字有两个,一个就是阳明篇已经讲过的“湿”,另一个就是这里要讲的“湿”。前面讲过的“湿”不是本来的湿字,而是转借过来的,可是这个转借却从理上很好的说明了它的产生。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湿字。它的形符还是“氵”,说明湿与水是很有关联的。右边的声符上面是一横,这一横用以表天,声符最下面的是一个土字,土字用以表地,天地之间的这个“(丝去一)”是什么呢?“(丝去一)”读作幽,《说文》云:微也。《广韵》云:微小也。天地之间的这个微小的东西是什么呢?一联系形符的“氵”,你就知道这个微小的东西是指水。天地之间这样一些微小的水,很微细的水,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湿。所以,你体会到的湿,实际上就是天地之间,或者说就是空气中所弥漫的微小水粒。很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它,看不到它。而这个湿稍微放大一点,放大到你不仅能够感受它,而且能够看到它,这个又是什么呢?这个就是雨。因此,雨湿二者从根本上讲它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有粗微之分,有幽显之别。所以,《素问》将雨湿二者划为同一类属的东西,即皆属于土。

从繁体的这两个湿字我们看到,第一个“濕”着重讲理,第二个“溼”着重讲事。既是讲事,所以,它更直接一些,更形象一些。

我们讨论湿的本义,除了从造字的义上去探讨,还应该注意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就是湿与水的区别。上面我们提到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而不能直接看到它。可是你用现代的抽湿机一抽,抽出来的是什么?是水。而湿粗化一些,变成雨了,你不仅能感受它,更能看到它。这一看就更觉得它与水没有区别了。于是乎很自然地将水湿混为一谈。

水湿有联系,而且是很密切的联系,要不然不会说水土合德。但是,二者也有很根本的差别,这就是水土之间的差别。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做什么事都讲成分,唯成分论,你的其他方面再好,你的素质再高,只要你成分不好,你是地富反坏右出身,那你就没门!所以,过去填什么表,我最怕的就是“家庭出身”这一栏。现在我们研究中医,好像也是“唯成分论”,这个药、这个方有没有效果,怎么研究它呢?就从这个有效成分去研究它。有效成分当然可以说明部分的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其中一个路子来研究。可是如果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将它作为衡量的标准,那就不成了。像水与湿,你如果单单从现代的成分上去考虑,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分子式都是H2O,所以,它没有区别。可是用中医的眼光去衡量,却有大区别。一个是土,一个是水,两者是相克的关系,怎么会没区别呢?因此,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从什么角度来衡量,确实是中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中医有时更注重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它的变化过程。在江河湖海的时候,它是水,而一旦弥漫到空气中,它就成为湿。状态改变了,定性定位亦随之而变。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改变了。阴阳不改变,事物的状态怎么会改变呢?所以,你研究成分如果不与阴阳掛勾,或者说你的成分与阴阳掛不上勾,那这个研究对中医来说还是没有实义,还是一厢情愿,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判断一个科研是不是有水准,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帮助中医解决问题,上面这个“掛勾”便是衡量的标准。没有这个“掛勾”,你就是省部级课题,你就是国家级课题,你就是九五、十五的攻关课题,你就是投资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的课题,又怎么样呢?同样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水与湿的区别。另外,研究湿义,除了注意水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应弄清雨湿的问题。雨为湿类,为土类,这在《素问》,特别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反复地强调过。如“大雨时行,湿气乃用”,“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等。可是还是有不少的中医同行将雨归到水类。比如辛巳年的时候,辛巳年的一大特点就是水运不及。于是好些人问我,今年不是水不及吗?可为什么南方下雨这么多,有这么多的地方涨水?如果你这样来会运气,那你就会错了。水是北方,是寒,是冰雪,而不是雨。所以,水不及就是这些因素不及。今年北方为什么持续高温?冰雪的融化为什么大于往年?这就是水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