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名。出《针灸资生经》。又称自灸。是以药物敷贴肌肤后,局部起泡如灸疱,因而得名。今称药物发泡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蟊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详各该条。
①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透骨香之别名。②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雪药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缺盆疽、锁骨疽、发历疽、石疽、历疮。因肝胆二经积热而成。生于缺盆穴(锁骨上窝处)。初起患部肿大如豆,渐大如李,色紫,坚硬疼痛;可伴寒热往来,筋脉拘急,不思饮食,胸腹膨胀,
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大全·辨张仲景伤寒论》:“盖风寒之初中人
五迟之一。小儿周岁以后,不能自己站立的病证。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影响筋骨的发育,以致膝盖骨软弱,足胫无力,不能自立。治宜滋补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鹿角胶、当归、白芍之类。
证名。《银海精微》:“三泪:一曰冷泪,二曰热泪,三曰眵泪。一冷泪,不赤不痛,无翳无膜。凡早起迎风有泪,或至秋迎风有泪,其泪自出,病在肝也。二热泪,如糊粘下与上睑皮,有红有肿,眼罔不见日,夜见灯火泪涌出
见《药材学》。即橘核,详该条。
见肘后备急方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疔生于外耳。由肝胆经火毒上炎而发。若生于耳孔内,色黑根深,形似椒目,痛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外用蟾酥丸磨
见《药材学》。为牡荆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