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丹溪心法》卷四方。生地黄、熟地黄、玄参、石斛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治眉眶痛。②《审视瑶函》卷五方。川牛膝(酒制)、石斛、枳壳、防风各六两,生地黄、熟地黄各一斤半,杏仁、羌活各四两,菊花一斤。为
《疡医大全》卷二十二方。麦门冬、山茱萸、金银花、当归各一两,熟地黄二两,人参、白术各五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治背痈将愈,疮口不收。
病名。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
经外穴名。见膝眼条。
八纲之一。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医学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樟树皮之简称,详该条。
食疗著作。清·黄云鹄著。1卷。刊于1881年。本书共收载粥方247首,将粥分成谷物类、蔬菜类、水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并简述了每一粥方的功用、主治,提出了粥疗的五大特点:“一省费、二味全、三
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宋代官方设立的专门经营药品的机构名称。始创于1076年(熙宁九年),后又在各地增设达七所之多。参见太平惠民局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女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