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内有积热,外中热邪所致的泄泻。《症因脉治》卷四:“中热泻之症,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复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脉浮数者热在表,宜柴葛芩连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地蜂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临证指南医案》。为天麻之处方名,详该条。
本草著作。明姚可成(号蒿莱野人)撰。约成书于1642年。姚氏将明王磐(鸿渐)《野莱谱》更名《救荒野谱》;另收集草类四十五种、木类十五种,编成此书,名曰“补遗”。现存《借月山房汇钞》本等。
儿科面部望诊的部位。见《丹台玉案·小儿科》。眉心离宫主心火;颞部,右坤宫主命门,左巽宫主小肠;耳门前,右兑宫主肺金,左震宫主肝木;口角旁,右乾宫主大肠,左艮宫主肾水;颏坎宫主肾水。中央戊巳土,疎黄无辛
即季德胜蛇药,见该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合欢皮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杨时泰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因蜂的种类甚多,人之体质各异,螫伤后的毒性反应大小不同,轻者仅有局部红肿疼痛,无全身症状,一、二日后自愈;重者局部潮红、肿胀、疼痛剧烈、或感染成疮,并伴有头昏、恶心、呕吐、
病名。出《医学入门》卷六。又名穿胁痈、胁疮。指生于胁部的痈。由肝胆经郁火而成,多发于体虚之人。此证易发于软胁部,初起如梅、如李,逐渐长大,色红焮痛,易脓易溃,脓多稠。治宜解郁泻火,服柴胡清肝汤;或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