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消

内消

①病证名。①消渴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食物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参下消条。②指强中症。《张氏医通·杂门》:“肾消之病,古曰强中,又谓内消。”详强中条。②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如有表证者须解表;里实者须通里热毒蕴结者须清热解毒寒邪凝聚者须温通;湿邪阻滞者须祛湿;有气滞者须行气;有血瘀者须行瘀和营等。如疮已形成,则不宜使用本法,以免毒散不收,损伤气血,致使肿疡破溃难以收口。

猜你喜欢

  • 紫遍舌

    全舌呈浑紫色。此舌可见于酒后伤寒,或伤寒用葱酒发汗致酒毒入心,或见于肠原性青紫症。前者宜清热透邪,兼解酒毒;后者宜温中理气,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见《伤寒舌鉴》)。

  • 色泽

    指病态的肤色鲜明透亮。多为水液滞留体表之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色泽者,当病溢饮。”参色鲜明条。

  • 口庭

    即口腔。

  • 龟版膏

    见《本草正》。即龟版胶,详该条。

  • 调经论篇

    《素问》篇名。调,调治;经,经脉。本篇主要说明外邪侵入人体引起阴阳失调之虚实病理机制,指出针刺补泻手法对调和气血的重要意义,故名。

  • 心主舌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临床上,心神健旺则舌动灵活,语言畅利;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

  • 柿子把

    见《中药材手册》。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 汪广庵

    【介绍】:见汪宏条。

  • 痰积泄泻

    病证名。又称痰泻、痰泄。《症因脉治》卷四:“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详痰泻条。

  • 荸荠苗

    见《苏州本产药材》。即通天草,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