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舌瘖。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薄荷、贝母、牡丹皮、阿胶、茯苓、犀角、羚羊角、梨汁、藕汁、蔗汁、人乳、莱菔汁。前十味以水先煎取汁,入余药再熬,后入蜜二两,隔水炖半日成膏服。治真
用行气化瘀、消滞软坚以消除痞积的治法。如胁下肿块、坚实不移(多属肝脾肿大)或小儿疳积等病,均可采用此法。
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痒候》:“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多由卫虚风邪易入,皮肤郁热生风作痒所致。治宜清热疏风、凉血为主,用消风散、胡麻散等方加减。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黑骨头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仲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痘后余毒,舌上生疮,其疮白者,名白口疮,此热在心肺二经。内服洗心散,外用朱矾散敷之。
证名。多由火毒炽盛,疫毒薰灼肺经,致鼻孔干燥,黑如煤。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①指经穴。杨上善曰:“经俞者,谓经之穴也。”②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脉象之一。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经》:“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主实证。《校正图注脉诀》:“实者,阳也。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劳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