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唾血

唾血

证名。①指痰中带血。《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详咳血嗽血咯血等条。②指血随唾液而出。多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或肾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脾不统血者,伴见心悸怔忡,睡卧不安,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宜用归脾汤七珍散等方加减。肝不藏血者,伴见头痛胁痛口渴便秘,宜用当归龙荟丸泻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伴见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滋阴降火汤、麦冬养营汤等方。《张氏医通·诸血门》:“唾血,平时津唾中有血如丝或浮散者,此属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也。有兼心兼肾兼胃之不同。兼心,加味归脾汤;兼肾,六味丸五味子肉桂;兼胃,四君子汤加黄芪山药、粟米,名七珍散。”

猜你喜欢

  • 三盘落地

    练功方法之一。出《易筋经》。两足分开,两膝屈曲如骑马状,足尖稍向内收,膝向外开;两手从胸上提,自耳旁翻掌向下,分别悬空放于两大腿上方。《易筋经》:“目注牙龇,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

  • 六桂汤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人参、茯苓、熟附子、木香、肉豆蔻、白术。水煎服。治溏泄。

  • 论痛

    《灵枢经》篇名。本文主要讨论耐痛问题,故名。篇内讨论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耐痛程度亦异,凡体质强壮的人,多能耐痛,易于接受针灸的刺激,同时对毒药的耐受力亦强;相反,体质衰弱的人,多不耐痛,对毒药的耐受力

  • 放痧法

    又名刺痧法。主治实热痧毒深入血肉中,有青筋、紫筋现于肘弯、腿弯者。用消毒三棱针于曲池、委中直刺或斜刺,放出紫黑血,使痧毒有所泄,然后根据痧症用药。若未现痧筋者,可用手蘸水拍之即现。余如手足十指尖或指背

  • 芒芋

    出《神农本草经》。为泽泻之别名,详该条。

  • 断子

    古时的绝育方法。《张氏医通》卷十:“断子法用酒麹一升,无灰酒五升,煮至二升半,滤去滓,分三服,经候至前一日,晚进一服,次早五更一服,天明二服,月经即行,终身无妊矣。”

  • 水郁

    五郁之一。指水气郁阻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卷二:“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

  • 目视一物为两候

    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廿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凡人脏腑不足,精虚而邪气乘之,则精散,故视一物为两也。”即视歧,详该条。

  • 食痫

    病名。指痫因小儿伤乳或伤食而发者。《诸病源候论·痫候》:“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症见发热,或不发热,或吐后发热,嗳吐馊气即发搐,大便酸臭等。治宜下之。用四味紫丸等。《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食痫为病

  • 肩胛骨脱出

    病名。见《救伤秘旨》。即肩关节脱臼。详肩甲骨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