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噤口痢

噤口痢

病名。指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即吐出,或呕不能食者。见《丹溪心法》卷三。又名禁口痢,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所致。亦有见于久痢,脾肾虚寒中气败坏者。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等。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辟秽、降逆和补益脏气等法。困疫毒而致者,宜清热解毒,用黄连温胆汤;久痢脾胃损伤者,宜补脾健胃,用参苓白术散菖蒲、粳米。《丹溪心法》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徐徐呷下。《医学心悟》用开噤散。亦有用荷叶、陈仓米二味同炒煎服。《时病论》卷三:“大抵初痢噤口,为热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气告匮,……惟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乃可耳。”本病可见于中毒性菌痢,部分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患。参见痢疾条。

猜你喜欢

  • 夹肢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腋痈。见该条。

  • 心主言

    言语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心神的主宰和控制。当心或心的外卫——心包络受热邪或其他病因刺激时,可出现谵语,狂言,言语謇涩,失语等症状,《难经·三十四难》:“心色赤,……其声言。”

  • 地丁肿

    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犀角、连翘、黄连、大青

  • 癞蛤蟆

    见《吉林中药手册》。为蟾蜍之别名,详该条。

  • 瘿瘤

    病名。出《中藏经》卷上。即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参见瘿条。

  • 五态之人

    《内经》对人的体质分类之一种,出《灵枢·通天》篇。它据人的阴阳多少偏胜而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各种人的外貌和性格均有其特征,体质状态亦不相同,因而针刺治疗时补泻

  • 梁逢尧

    【介绍】:宋代医生。撰《惠眼观证》,已佚。

  • 提痧

    推拿方法。又名扭痧、拧痧、扯痧。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或者是屈曲的食指和中指,张开如钳形,蘸取温水后,夹持肌肤作反复扭提至局部出现紫红色为度。常施用于眉心、颈项等处。适用于感冒,中暑,恶心,呕吐,头昏头

  • 结脉

    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主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癥瘕。《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

  • 阴阳之宅

    指肾。肾藏元阴与元阳,故称。参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