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性味。指药物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属性,它们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与效能。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当归尾一钱五分,五灵脂、官桂、乌药、炙甘草、木香各六分,川芎一钱二分,半夏、煨莪术各八分,紫苏三分,炒砂仁一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治血胀,小便多,大便溏黑光亮。
病证名。见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小儿初生时,腮内生如米豆大一小疱,次日渐大,如有所含,故名含腮。若不早治,则可蚀破腮颊。宜先以盐汤洗净患处,然后用二金散(鸡内金、郁金等分)吹之。
书名。又名《伤寒金疏钞》。15卷。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
病名。①指痫症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圣济总录》卷十五:“风痫病者,由心气不足,胸中蓄热,而又风邪乘之。病间作也,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抖,梦中叫呼,身热瘈疭,摇头口噤,多吐
眼科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赤丝虬脉、白睛乱脉。多因受邪日久,白睛血络瘀滞所致。常见气轮丝脉赤乱,纵横分布,粗细疏密不等,自觉眼涩不爽,或微泪羞明。类今之慢性结膜炎。多见于椒疮、栗疮等,或长期
色与脉相克(脉克色)之脉象。例如面色白得数脉,面色赤得沉脉之类。提示病情重笃。《难经·十三难》:“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
【介绍】:清代医家。号乐天。福建邵武县人。擅长儿科,尤精于麻痘。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曾在广东学人痘接种术,后在福建推广种痘术。晚年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对儿科杂证,尤其是麻痘有较详尽的叙
病证名。指胞衣早破,引起的胎涩难产。《临产须知》:“胞衣先破,其故有二:一因母弱气血虚,胞衣薄,儿身转动,随触而破。一因儿身未转,坐草早,用力狠,以致胞破久,血水干,产路涩,儿难下。急用加味芎归汤加熟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龋齿蛀空之牙痛。属齿龋。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