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急喉痹

急喉痹

病名。《罗氏会约医镜》卷七:“冰片破毒散,治急性喉痹。”多由肺胃积热,邪毒内蕴,风痰上涌所致。症见咽喉肿痛迅速,胸闷气促,吞咽不利,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喉科种福》卷四:“喉痹之为病,颈项肿痛,面赤口红,头痛身疼;气促痰鸣,牙关紧闭,语言不出,汤水不下,其来暴,其势危。”治宜清热毒,祛风痰。用银翘散,加味黄连解毒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外用霜塞清茄散(血竭儿茶、硃砂、薄荷雄黄硼砂荆芥细辛麝香、冰片,共为细末)吹患处;或于少商穴刺破出血以泻其热;若脓成,可针刺排脓等。急喉痹包括多种急性阻塞性喉病。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胎气喘息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病因孕后过食生冷,兼有风寒客于肺胃,以致肺气失宣,气机不畅。症见痰喘气急,夜卧不安。宜散寒宣肺,平喘安胎。用紫苏安胎饮(紫苏、枳实、大腹皮、桔梗、贝母、知母、当归、桑白皮、

  • 主药

    ①古代医药官职名。南北朝时期北周以及隋、唐两代的太医署、尚药局内,均设有本职,掌管药物。人数由2~12人不等,唐代主药官阶从六品下。②处方中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机及其主要证候,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神府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即位于胸骨剑突之中心处。主治心痛。艾炷灸3~5壮。

  • 头风眩晕

    病证名。见《医碥·眩晕》。又称头风眩运。详该条。

  • 伏鼓

    脉象。脉伏而搏指。《素问·经脉别论》:“太阴藏搏,言伏鼓也。”

  • 首窍阴

    见头窍阴条。

  • 东垣十书

    丛书名。此丛书收选李杲(东垣)等宋、金、元医家著作十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

  • 干疥

    病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称“乾骚”。由于肺经燥气偏盛所致。皮损粗糙干枯,瘙痒,搔之有白屑脱落。治宜内服消风散,外搽润肌膏。

  • 来蛇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 辨证要略

    见南病别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