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天门冬、麦门冬、茯苓、炒山药、枸杞子、白芍药(酒炒)、黄柏(盐酒炒)、知母(盐水炒)、玄参、炒薏苡仁各一两,五味子七钱,生甘草五钱。为细末,炼
骨名。又名横骨、盖骨。即耻骨上支。
痿证之一。见《医学纲目》卷十七。由于湿热伤筋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证见腿足痿软、微肿,或足趾麻木,伴有身重胸闷,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见《外科辑要》。即根据疮疡所生部位,属何经络,在内治方药中加用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易于奏效,为传统用药经验之一。根据疮疡发生在人体部位的不同,各经用药如下:如太阳经,上加羌活
【介绍】:见汪祝尧条。
证名。见《丹溪心法·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冒出有声之症。其声沉长,不似呃逆之声短促。常伴见胃脘饱胀。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挟气、食、痰、火,使胃气上逆所致。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治宜和胃降逆为主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南开医院)。乌贼骨、甘草、陈皮、瓦楞子各15克,川楝子、白芍药各9克,香附6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一丸,日二至三次。治肝郁型溃疡病,症见胸胁胀痛,暖腐吞
证名。指季肋部疼痛。《灵枢·本藏》:“肝偏倾则胁下痛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参见两胁痛、两胁下痛、留饮各条。
病名。疟疾之一。又名温疟。《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
①即辨证论治,详该条。②书名。上海中医学院编著。共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基础知识,论述生理与病理、疾病与病因、诊断方法、治法与方药;下篇为临床应用,介绍辨证施治总纲,外感热病、杂病、各科常见证候的辨证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