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书。6卷(一作12卷)。清·喻昌撰于1658年。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即所谓“法”),并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为其书
病证名。《素问·刺疟篇》:“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中藏经》:“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如《温病条辨》:“热多昏狂,谵
古病名。亦称悬水。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华氏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玄水者,其根起于胆,其状先从头面起,肿而至足者,是也。”可兼见头眩痛,身虚热,大小便涩少等。治用中军候黑丸,葶苈散等方。
小儿病理特点之一。小儿在生理上既阳气兴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又稚阳稚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感邪以后,邪气容易蕴积泛滥,病势嚣张,出现实证热证。如急惊风证,往往发病急暴,迅即壮热,抽搐,邪热盛实,
【介绍】:清代医家。字秀玉,号崇源。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世医出身,先人何彦澄、何仁源等皆以医名。金琇屡试不得志,遂弃举子业,潜心医学,尽发累世所藏医书,钻研日久,临证多良效。因念药物可以疗病,不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由发疹性疾患而引起的发热。其症以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寒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指冷,耳鼻尖冷为其特征。宜分麻疹、飘疹、风疹、斑疹、天泡疮等辨证论治。
①《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生干地黄三两,羚羊角二两,赤茯苓、独活、槟榔、诃子皮各一两,木香三分,炙甘草半两,麦门冬一两半,桂心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干脚气,风
见《湖南药物志》。为海芋之别名,详该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铅粉、乌贼骨、阿胶珠各四十两,枯矾、龙骨各八十两,密陀僧二十两。为细末,粟米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腹粟米汤送下。治肠胃虚滑,下利无度,赤白相杂,脐腹痛,里急
病名。干霍乱之俗称。《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详干霍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