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毛麝香

毛麝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麝香

药材名称毛麝香

拼音Máo Shè Xiānɡ

别名麝香草、凉草、五凉草、酒子草、毛老虎、饼草、香草[广西]

来源玄参科毛麝香属植物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 (L.)Druce,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阴干。

性味辛、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散瘀消肿,解毒止痒。用于小儿麻痹初期,受凉腹痛,风湿骨痛。外用跌打损伤,肿痛,痈疖肿毒,黄蜂螫伤,湿疹,荨麻疹。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毛麝香

药材名称毛麝香

拼音Máo Shè Xiānɡ

别名五凉草(《岭南采药录》),辣蓟、辣鸡(《陆川本草》),饼草(《广东中药》),凉草、五郎草、蓝花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玄参科植物毛麝香全草。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高30~60厘米,被粘质疏长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长1.5~5厘米,先端钝,基部浑圆或阔楔尖,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茸毛。花紫蓝色,单生于上部叶腋内或顶部,成疏散的总状花序;花柄短,通常有小苞片2枚;萼片5,上面4枚线形,最下1枚披针形,较大,花时长约8毫米,结果时长约12毫米;花冠长2~2.5厘米,上唇直立,全缘或凹人,下唇扩展,3裂;雄蕊4,内藏,药室分离,上面1对花药的药室发育而等长,下面1对花药的药室小,腺状;花柱顶端膨大,柱头之下翅状。蒴果矩圆状圆锥形,长约8毫米。花期7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草丛中。分布我国南部。产于广东。

性状干燥全草长20~30厘米。根残存。茎粗约2~4毫米,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浅纵皱,被疏长毛,质坚易折断,中空,稍呈纤维性。叶极皱缩,上面黑褐色,下面浅棕褐色,被柔毛,密具凹下的腺点。花多已结果,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显着长大。蒴果茶褐色至黄棕色。气香浓烈,味稍辣而凉。以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酚类、三萜、氨基酸、挥发油。

性味辛,温。

①《岭南采药录》:"味辛。"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而微涩。"

③《广东中药》Ⅱ:"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消肿毒,行气散瘀止痛。治风湿骨痛,气滞腹痛,疮疖肿毒,皮肤湿疹,瘙痒,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毒。"

②《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能消肿止痛,散疮疡恶毒。""治气痛。"

③《南宁市药物志》:"止血,止痛,散瘀消肿。治跌打刀伤,风湿疮疡。"

④《广东中药》Ⅱ:"治山岚瘴气,水土不服,产后肝风口渴,并治皮肤瘙庠。"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湿,消肿痛。治小儿麻痹,风湿骨痛,风寒腹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⑥《广东中草药》:"治皮肤湿疹,黄蜂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①治哮喘:毛麝香净叶切丝,配洋金花卷烟吸。(《广东中药》Ⅱ)

②治臊鼠咬伤:五凉草,煎水洗,或捣敷,再和苦楝树薳各二两,煎水饮之,另以甘蔗煎水洗之。(《岭南采药录》)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毛麝香

药材名称毛麝香

拼音Máo Shè Xiānɡ

英文名Herb of Sticky Adenosma

别名五凉草、辣蓟、辣鸡、饼草、凉草、五郎草、蓝花草、香草、麝香草、酒子草、毛老虎、土茵陈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毛麝香有二种。一种形如火炭母,生毛;一种形如大枫艾,叶大。《岭南采药录》:毛麝香,枝叶根皮,皆含芳香之气,能引药透入肌肤,颇有麝香之功用,故名。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毛麝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enosma glutinosum (L.) Druce[Gerardia glutinos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切段晒干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粗壮,密被多细胞腺毛和柔毛,基部木质化。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形,长2-8cm,先端钝,基部浑圆或阔楔尖,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茸毛,叶背面、苞片、小苞片、萼片均肯黄色透明腺点,腺点脱落后留下褐色窝孔。总状花序顶生;花梗先端有1对小苞片;萼片5,后方1枚较宽大,狭披针形;花冠蓝色或紫红色,长1-2.5cm,上唇直立,圆卵形、截形或微凹,下唇3裂;雄蕊4,内藏。药室分离,前方2枚蕊仅1室发育,花柱先端膨大,柱头之下翅状。蒴果卵状长约8mm,四瓣裂。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野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20-30cm。根残存。茎直径2-4mm,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浅纵纹,被疏长毛;质坚易折断、中空,稍呈纤维性。叶极皱缩,上面黑褐色,下面浅棕褐色,被柔毛,密具下凹的腺点。有的可见花或果实、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显着长大。蒴果茶褐色或黄棕色。气香浓烈,味稍辣而凉。

以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全草含精油0.30%-0.40%,内有:α-侧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香桧烯(sab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α-和γ-松油烯(terpinene),间-聚伞素(m-cymene),1,8-桉叶素(1,8-cineole),α-和-β-蒈烯(carene),芳樟醇(linalool),黄樟油素(safeole),(王古)(王巴)烯(copaene),β-榄香烯(β-elemene),α-和β-丁香烯(caryophyllene),α-愈创木烯(α-guaiene),β-荜澄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类(selinene),β-甜没药烯(β-荜澄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烯(selin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橙花叔醇(nerolidol),α-芹子烯醇(α-selineol)等成分[1]。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消肿毒;行气血;止痛痒。主风湿骨痛;小儿麻痹;气滞腹痛;疮疖肿毒;皮肤湿疹;跌打伤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毒。

2.《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能消肿止痛,散疮疡恶毒。治气痛。

3.《南宁市药物志》:止血,止痛,散瘀消肿。治跌打刀伤,风湿疮疡。

4.《广东中药》Ⅱ:治山岚瘴气,水土不服,产后肝风口渴,并治皮肤瘙痒。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湿,消肿痛。治小儿麻痹,风湿骨痛,风寒腹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6.《广东中草药》:治皮肤湿疹,黄蜂螫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片鸡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片鸡尾草药材名称片鸡尾草拼音Piàn Jī Wěi Cǎo别名骟鸡尾草、锯锯草、小凤尾草来源蕨类凤尾蕨科狭叶凤尾蕨Pteris henryi Christ,以全草入药。生

  • 柿花

    《中药大辞典》:柿花药材名称柿花拼音Shì Huā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花。原形态形态详"柿蒂"条。功能主治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摘录《中药大辞典》

  • 石笔海胆

    药材名称石笔海胆拼音Shí Bǐ Hǎi Dǎn英文名echinus别名烟嘴海胆、海胆、粗棒海胆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长海参胆科动物石笔海胆的棘。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

  • 灵砂

    药材名称灵砂拼音Línɡ Shā别名二气砂、神砂、平口砂、马牙砂、人造朱砂出处灵砂,宋代唐慎微首先将其着录于《证类本草》,据所载炼制方法:“用水银一两,硫黄六铢,细研,先炒作青砂头,后入水火既济炉,抽

  • 岩五加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五加药材名称岩五加别名五叶参来源五加科岩五加Pentapanax leschenaultii (Wight et Arn.) Seem.,以茎皮、根皮入药。生境分部四川、云南。性

  • 茜草藤

    药材名称茜草藤拼音Qiàn Cǎo T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iacordifolia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切段,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茜草,多年

  • 鸡蛋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蛋果药材名称鸡蛋果来源西番莲科鸡蛋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湖南、广东、福建、台湾。化学成分果汁含有机酸、枸橼酸93~96%及苹果酸4~

  • 大叶金花草

    《中药大辞典》:大叶金花草药材名称大叶金花草拼音Dà Yè Jīn Huā Cǎo别名野黄连、水黄连(《峨媚药植》),牙齿芒(《广州植物志》),擎天蕨(《广西中兽医药植》),雪仙草

  • 路边草

    《中药大辞典》:路边草药材名称路边草拼音Lù Biān Cǎo别名星星蒿、花叶鱼鳅串、鸡儿肠。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窄叶鸡儿肠的全草。夏、秋采收,阴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藤本,高2

  • 豺皮

    《中药大辞典》:豺皮药材名称豺皮拼音Chái Pí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犬科动物豺的皮。原形态豺(《诗经》),又名:豺狗(《埤雅》),红狼。体形似犬,身长1米左右,尾长约30厘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