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布
见注市条。
见注市条。
病证名。又名丹疹、烂喉痧、烂喉痧、疫痧、疫喉、喉痧。类于猩红热。因其咽喉红肿糜烂,疹色鲜红如丹,故名。丹痧属于疫疹,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二至十岁为多见。由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肺胃,初期邪在卫分,继之病邪
医论著作。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组编。此书以医论形式介绍浙江名医潘澄濂之学术经验,共十九篇,分四部分:理论探讨、治疗肝病经验、治疗急性热病经验、其它内科杂病证治经验。198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五脏积热,面赤,言语带邪,昏沉错乱,目中黄色,此是酒黄。灸后心、百会、下廉三处百壮。若惙气上喘,脉如屋漏,此候不治,如只大便下血,宜服泽泻汤方。”参见黄疸有关
出《本草经集注》。为鸡内金之别名,详该条。
见《太平圣惠方》。即皂角刺,详该条。
【介绍】:见朱权条。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踝关节脱臼。详脚盘出臼条。
见《安徽药材》。即牡荆茎,详该条。
一般多指阳萎症的病机。证治同肾阳虚,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即齿迟。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