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温

湿温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①指好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良由清阳不振,阴邪窃踞,故宜苦温芳香,以宣三焦气化,使小便通利为法。如藿香正气、五苓、六和、消暑丸等方,审证选用。”辨证如湿重于热,身热稽留,汗出热不退,胸闷泛恶,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苔白腻等,治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如选用藿朴夏苓汤不换金正气散三仁汤等方;热重于湿,身热增高,胸痞干呕心烦溲赤,便秘或溏而不爽,苔黄腻或干燥等,治宜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如选用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等方。病情发展,可以传营、入血,发生神昏、痉厥或大便出血等症,宜用芳香开窍清营凉血,阳虚者可用温中止血。②指见头痛、胸腹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症的一种疾患,治宜白虎加苍术汤等方(见《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③指疫疠轻症。《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盛夏湿温之症,即藏疫疠,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本病可见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疾患。参见温病有关条。

猜你喜欢

  • 陈士铎

    【介绍】:清代医家。号远公,别号朱华子。浙江山阴人,生活于17世纪。幼年家贫,读史书。年长习医,读医书几十年。曾客游燕都(今北京),伪称遇异人而将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和医家傅青主所传之著述《石室秘录》、《

  • 五痔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即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的合称。详各该条。

  • 辰砂

    出《本草图经》。为朱砂之处方名,详该条。

  • 外科真诠

    书名。2卷。清·邹岳撰于1838年。上卷为疮疡总论及身体各部发有定位的疮疡;下卷为发无定处的疮疡、小儿诸疮及奇怪疮毒;末附以经络内景图说、脉学提要、杂症、药品揭要,及吴锦堂、胡俊心二氏外科医案。解放后

  • 痘科大成

    见摘星楼治痘全书条。

  • 病证名。为疳证、疳疾、疳病的简称。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病因虽多

  • 阴热

    病名。出《医钞类编》。指妇人阴部灼热的一种病症。可用泽兰叶煎汤熏洗。

  • 腘血

    指血从腘窝(委中穴处)流出。《证治汇补·胸膈门》:“有膝脘后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谓之腘血。此肾与膀胱虚热也。”《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腘中出血不止,乃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参见肌衄、毛窍出

  • 小通花

    见《四川中药志》。为小通草之别名,详该条。

  • 攀枝花

    见《本草纲目》。为木棉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