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郁

火郁

火热性的郁证五郁之一,指心火怫郁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疿疮等。《证治汇补》卷二:“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可用发郁汤、发火汤通火汤等方。参五郁、郁证条。②六郁之一。即热郁,详该条。

猜你喜欢

  • 土桔梗

    见《本草原始》。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

  • 驴耳朵菜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紫菀之别名,详该条。

  • 痏(wěi 委)

    ①瘢痕。即针刺的痕迹、针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②针刺的刺数。《素问·刺腰痛篇》:“刺之三痛。”③指穴位。《灵枢·热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外侧指少泽、

  • 直针刺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其法用挟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近代所

  • 温热暑疫全书

    书名。4卷。清·周扬俊撰于1679年。本书将温病、热病、暑病、疫病依次分卷论述,选辑《伤寒论》、《温疫论》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诸家学说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及其治法,并附前人医案作为临

  • 杨天惠

    【生卒】:1048~1118【介绍】:宋代文人。郫县(今四川郫县)人。著《附子传》,对附子的栽培及医疗作用论述较详。

  • 滋补济阴丸

    《类证活人书》卷四方。熟地黄五两,山萸肉、山药各三两,茯苓、泽泻、牡丹皮、芍药、地骨皮、龟板各二两,黄柏、知母、青蒿、五味子各一两二钱半,牛膝、杜仲各一两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至五钱,早空心白

  • 甘瓜子

    出《名医别录》。即甜瓜子,详该条。

  • 清咽化痧煎

    《疫喉浅论》卷下方。金银花、牡丹皮、玄参、丹参、鲜生地黄、人中黄、麦门冬、白茅根、莲房、赤芍药、连翘、犀角、竹叶。水煎,兑陈金汁(童便亦可)、地骨露温服。治疫痧红艳,颗粒无分,灼热无汗,神烦口渴,肤燥

  • 张口抬肩

    指气喘发作时口张肩耸以助呼吸。见《伤寒明理论》。本症多见于严重的喘证患者。宜辨虚实。《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盖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风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