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SP14。出《针灸甲乙经》,原作腹屈,一名腹结。《备急千金要方》后腹结均作正名。别名肠窟,肠屈,阳窟,肠结。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腹部,脐下1.3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另说“在大横下三分
见《动物学大辞典》。为地牯牛之别名。详该条。
即腋窝。《伤科补要》:“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肐(胳)肢窝。”
男性尿道口。《寓意草》:“其实漏病乃精窍之病。”
见小儿药证直诀条。
病名。指位于丹田处的痈。《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瞧疽也。上肉微起者,三膲痈也。”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证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治法见小肠痈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
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一:“若有人苦患眼渐膜膜,状与前青盲(指《外台秘要》之脑流青盲眼)相似,而眼中一无所有,此名黑盲。”属青盲,参见该条。
病名。指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表证。《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
即孔穴,与腧穴同义。《圣济总录》:“窍穴虽同,而浅深各有部分,在用针者以意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