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①指脘腹胀满,甚则可见有块坚痛。《医林绳墨·臌胀》:“中满之症,中气满闷,当胸之下,胃口之上,一掌之横,按之坚石,有形作痛,此名中满者也。由其忿怒太甚,不能发越,郁结中
喻语言不能接续之状,多因元气虚弱所致。《灵枢·癫狂》:“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
指六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临床用于饥而少食、脘腹不舒、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胃阴虚证候。常用方如益胃汤。常用药如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药。
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主要穴位。《素问·水热穴论》:“治热病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抒、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又称透脓。外科治法之一。即重用透脓药如山甲、皂刺之类,使已成脓之疮疡外溃,达到脓出毒泄,肿退痛止的目的。方如透脓散。
《医学心悟》卷三方。常山(酒炒)、草果仁(去壳)、半夏曲(姜汁炒)、香附(酒炒)、青皮(醋炒)各四两。为细末,用神曲十二两,米饮煮糊为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至二丸,大枣五至六枚煎汤送下。治疟疾。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药物学著作。2卷。又名《药要便蒙》。清·谈鸿鋆撰。刊于1881年。本书取常用药物365种(见于《神农本草经》者143种,见于后世本草著作者222种),分为补益、宣通,祛寒、泻热、驱风、除痰、润燥、利湿
病证名。《症因脉治·喘症论》:“痰饮喘逆之因:饮水过多,脾弱不能四布,水积肠间,成痰成饮,上干肺家。”证见时咳时呕,卧下喘逆,面色虚白,肠中漉漉有声,甚则喘息倚肩。脉多弦滑,如弦紧则为寒饮、弦数为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