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狂犬啮人

狂犬啮人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又名疯犬咬伤、猘犬伤、狂犬伤。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已有“国人逐瘈狗”的记载。《淮南子》有“猘犬不投河”的描述。葛洪认为“犬忽避人藏身的现象,即是将疯的先兆,并主张用狂犬脑外敷咬伤处,颇有原始免疫之意。《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其猘狗啮疮,重发则令人发狂乱,如猘狗之状。”当狂犬咬伤后,其毒侵入人体,一般潜伏期短则8~10天,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伤口愈深,愈接近头部潜伏期愈短。发病初则乏力、头痛呕吐、纳差、喉部呈紧缩感;1~2天后出现狂躁、恐惧、吞咽和呼吸困难,并有恐水症状;继则出现全身瘫痪、瞳孔散大等危象。治疗初服扶危散,或人参败毒散地榆、黑竹根。咬伤处要彻底清创,外敷玉真散。若咬后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及狂犬疫苗,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 调和五味

    食养法则。辛、甘、酸、咸、苦五味各有所利,能发挥各种不同作用,人体对五味的摄入应注意平衡,不得偏嗜。调和五味,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膳食调配、烹饪调和两方面。在膳食调配上,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 胁下偏痛

    证名。指胁肋部偏侧疼痛。由于阴寒实邪结聚所致。《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

  • 蛆儿草

    见《四川中药志》。为粉条儿菜之别名,详该条。

  • 诸病源候论

    书名。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610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因和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20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等。诸证之末多附

  • 桃核仁

    出《神农本草经》。即桃仁,详该条。

  • 服气精义论

    气功学著作,唐·司马承祯著。本书包括导引、符水、服药、慎忌、五脏、疗病、病候等部分,论述以气功为主的卫生医疗技术及辟谷服药之方。认为“吸引晨霞,攴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元

  • 绝阳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商阳,见该条。

  • 虚火上炎

    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出现阴火上升的证候。表现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补虚清热。

  • 小肠疝

    病名,见《杂病证治类方》卷六。因小肠虚,风冷之邪入侵所致。《医宗必读》卷八:“小肠疝,小肠之病,小腹痛引睾丸,必连腰背而痛。”治宜温化行气,可用茴香、川楝、吴萸、陈皮、马兰花、芫荽煎服。

  • 伤湿头运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头眩》。又称湿晕。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头重眩晕,鼻塞声重,呕吐痰涎,身体沉重等。治宜散湿化湿为主。可用除湿汤、渗湿汤、芎术除眩汤等方。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