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代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行医五十年。强调医生除应精于技术之外,还要有“仁”心,否则足以杀人。曾把秦汉以来的医家事迹编成《医家炯戒》一书,已佚。
病名。即习惯性脱臼。出《正体类要》上卷。多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筋肉松弛引起,或外伤性脱臼治疗不当,关节结构破坏所致。常由于旋转不慎或扭、拉等动作而引起重复脱臼。局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治宜手法或切
综合分析之意。《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婴儿出生时,往往在骶骨部、臀部、四肢或头部,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青色斑块,俗名青记,或胎记。可于儿童期渐渐消失于无形,但亦有终身遗留者,不需治疗。
【介绍】:隋代医家。生平欠详。撰有《养生术》1卷,已佚。
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胃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胃能把饮食物消化为食糜的过程。《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介绍】:见李杲条。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竹沥一斗四升,独活、芍药、防风、茵芋、甘草、白术、葛根、细辛、黄芩、川芎各二两,桂心、防己、人参、石膏、麻黄各一两,生姜、茯苓各三两,乌头一枚。为粗末,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次服
见《四川中药志》。为黄水芋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