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青海药材》。为车前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即厉痈。见该条。
【生卒】:1587~1671年【介绍】:明代人。名珣,字义都,一字士升。浙江余杭人。通诗文、书法、绘画等。二十七岁到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少林寺主管陶器,兼管医药,因而通晓医药、针灸、气功、养生、食疗等。1
出《土宿本草》。为莕菜之别名,详该条。
淫,过甚。热气过甚,成为致病邪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见《湖南药物志》。为阴地蕨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病名。①热病后生于口周围及颜面的疱疹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热气疮,俗名燎疱。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也可发生在颜面。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
见《本草纲目》。即鸡子黄,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字尽言。精于医,生平欠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