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石疽

石疽

①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生于颈项、腰胯、腿股间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核块。因质坚如石,故名。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状如桃李,皮色不变,坚硬如石,渐渐增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类似肿瘤。体实者治宜和营行瘀,散寒止痛。服没药丸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②即蠹疽无脓者。见蠹疽条。

猜你喜欢

  • 本草经疏辑要

    药物学著作。8卷。清·吴世铠撰。刊于1809年。本书现存的清刊本附有朱紫垣《痘疹》1卷,吴氏自撰《集效方》1卷,共10卷。内容系据缪仲醇《本草经疏》的内容,撷其精要,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卷1为治疗

  • 大筋

    较粗大的肌腱或韧带。《素问·气府论》:“项中大筋两傍各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 土败酱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肚拉之别名,详该条。

  • 柔汗

    又名冷汗。《伤寒论·辨脉法》:“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成无己注:“柔为阴。柔汗,冷汗也。”参见冷汗、黏汗条。

  • 燕脂菜

    出《本草纲目》。为落葵之别名,详该条。

  • 温法

    八法之一。又称祛寒法。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具体方法有温中祛寒、温经祛寒、回阳救逆、甘温除热等。详各条。

  • 豆稔干

    见《广西中药志》。为山稔子之别名,详该条。

  • 夏月咳嗽

    病名。指夏月伤于暑热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夏月咳嗽。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洪大者,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栀子汤;咳唾有血,麦门冬汤。俱吞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保肺金。”《温热经

  • 新感温病

    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又称“外感温病”。明·汪石山曰:“有不因于伤寒而病渴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

  • 季指

    手小指别名。即手第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