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红汗

红汗

病证名。即鼻衄。①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衄,同时衄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②泛指一般鼻衄者。《伤寒家秘的本》:“俗人以血为红汗。”③血汗之别称。《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血汗者,或有病,或无病,汗出而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详血汗条。

猜你喜欢

  • 四物加黄芪芍药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黄芪、肉桂、炮姜、炒芍药各一两,炙甘草、当归各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服。三日次。治寒冷腹痛。

  • 血虚秘

    病证名。指阴血不足,肠道欠润而致的大便秘结。多见于老弱、产妇、病后或发汗、利小便过度而津涸者。《万病回春·大便闭》:“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其症头眩心悸,面色无华,唇舌淡,脉细涩,

  • 血侵睛

    眼科病证。为白睛红赤的证候。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此肝经虚热也,……邪热法于肝经,虚则血流走于两目,故赤而侵睛。”

  • 小儿面疮

    病证名,指小儿面部生疮,有脓或黄水渗出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面上忽遇有经络虚隙,为风、湿、寒、热所乘,搏于气血则生其疮,或如火烧,或出脓,或出黄水,日久不能愈瘥。”其证类似浅脓疱病,治宜内服

  • 先便后血

    亦称远血。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指大便下血,血在粪后。《景岳全书·血证》:“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参见便血条。本证可见于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癌肿

  • 温胞饮

    《辨证录》卷十一方。白术(土炒)、巴戟天(盐水炒)各一两,人参、炒杜仲、菟丝子(酒炒)、炒山药,炒芡实各三钱,肉桂、补骨脂各二钱,制附子三分。水煎服。治妇人下部寒冷不孕。

  • 藏冷夜啼

    病证名。即新生儿腹痛夜啼,详新生儿腹痛条。

  • 湿痰嗽

    病名。指痰湿壅肺所致的咳嗽。《万病回春》卷四:“湿痰嗽者,有痰,痰出嗽止是也。”详痰嗽、咳嗽条。

  • 饿马摇铃

    针刺手法。指捻转时以大指向前为主,如饿马无力之状,故名。《针灸大成》:“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

  • 惊躁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惊骇不安,躁动不宁之证。详惊、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