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聤耳

聤耳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①泛指耳窍中流脓者。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此外,又把其脓带白色者名缠耳;脓带青色者名震耳;脓带红色者名风耳;脓带黑色者名耳疳暴病多属实症,久病多属虚症。实症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风热致者,耳中多流黄脓。治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致者,其脓色带黄,气味臭秽。治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致者,脓色亦黄,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致者,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治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外治宜提脓拔毒。方药:①熊胆加开水溶化滴耳,一日3~5次。②胆矾散:用苦胆(熊、羊、猪之胆等均可)一枚加枯矾,干后为末,用时以少许吹入耳中。③蝉衣15克、麝香0.15克研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④血余炭冰片等分为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⑤苍耳子虫适量,泡麻油中,以油滴耳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猜你喜欢

  • 江应宿

    【介绍】:明代医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名医江瓘之子,随父学医。二十岁后,游于江浙、山东、河北等地,博采验方治案。将父亲遗稿《名医类案》编次增补,用十九年功夫,先后修改五次才告完成。

  • 清热化痰汤

    ①《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贝母、天花粉、炒枳实、桔梗各一钱,黄芩、黄连各一钱二分,玄参、升麻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上焦有热,痰盛作渴,口舌肿痛。②《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九方。人参、

  • 睫毛

    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睫毛生于上下眼弦,排列整齐,有屏蔽灰尘及遮障强光的作用。

  • 金仙证论

    气功学专著。清·柳华阳撰。此书在乾隆庚戌(1790年)撰成,并示无霞道人高双景。全书分二十章,专言小周天功夫。内容包括:炼丹、正道浅说、炼己真论、小周天药物直论、小周天鼎器直论、风火经、效验说、总说、

  • 八角刺

    见《广西中药志》。为枸骨叶之别名,详该条。

  • 肝气

    ①指肝脏的精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肝藏筋膜之气也。”②指肝的功能活动。肝气有升发透泄的作用,能舒畅全身气机。如肝气郁结,肝气条达。③病证名。即肝气郁结的简称。常见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并

  • 虾蟆子

    见西晋·崔豹《古今注》。即蝌蚪。详该条。

  • 广惠司

    元代医疗机构名称。《元史·仁宗本纪》载:“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是一种阿拉伯式医院。1253~1259年,蒙古族军队占领“波斯”一带后,在城防军

  • 口上梅疮

    病名。指杨梅疮毒内侵入血,上攻于口所致。症见环唇满口,疮毒绕生,疮水淋漓,作痛作痒。参见杨梅疮条。

  • 白痛

    证名。即白眼痛。《审视瑶函》卷三:“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详白眼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