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常有余

肝常有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而不柔,旺於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明·万全根据自然界的这种春生夏长的规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已。说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同时在病理上他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因为肝属木,木生风,肝有风则目连剳,或直视大叫,筋急项强搐搦牵引,尤其小儿禀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嚣张,邪正交争则剧,最易出现壮热惊搐之证。如同一痢疾,成人则较缓和,小儿每多发病急暴,高烧抽搐;同一发烧,有的仅是一般发热,便致抽搐痉挛;有的本是伤风病证,由于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小儿既不堪时邪之稽留,又难耐高烧之燔灼,以致一时热甚风生,陡然出现惊搐不已,抽掣神昏之象;有的本是积滞病证,运化转输不利,一时阴阳平衡失调,卒然出现神志昏乱,惊掣抽搐之象;尤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惊悸神昏,肝风内动,则抽搐瘛疭肝风心火,交相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惊搐神迷不已,甚则角弓反张。以上均为肝常有余现象,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泻无补”的论点。

猜你喜欢

  • 气结腹痛

    病证名。指气滞郁结所致的腹痛。亦称气滞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气食相

  • 痘疮起胀

    痘疮见点后已个个隆起,尖圆坚实,形如黄豆、豌豆,属痘疮的正形,称为起胀。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起胀者,痘勃勃欲长,有起发之热,颗粒尖圆而胀大也。”一般痘出齐之后,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颗粒尖圆

  • 沉浊

    沉浊,即暗晦,与浮泽相对而言。面色沉浊,病属脏属里。《灵枢·五色》:“沉浊为内。”

  • 温症癍疹辨证

    书名。1卷。清·许汝楫撰。刊于1888年。本书专论温病癍疹的辨证与治疗,指出:“癍毒发于阳、承于阴;疹毒发于阴、承于阳。”许氏阐析在温病过程中癍、疹的病理和治法各不相同,并介绍了一些自拟的经验效方。末

  • 神阙

    ①经穴名。代号RN8。见《外台秘要》。属任脉经。位于脐正中。《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针之所。”②脐的别名。详该条。

  • 生殖之精

    生殖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常先身生,故又称先天之精。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并与生长、发育和衰老等有关。其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属于肾精的范围。

  • 颤法

    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即振颤法。见该条。

  • 朱纯嘏(gǔ 古)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玉堂。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长于诊治痘疹,曾任太医院御医,编纂有《痘疹定论》一书(1713年刊行)。

  • 指压麻醉

    用手指按压穴位来达到镇痛、镇静作用,以便进行手术的方法。又称点穴麻醉。常用于拔牙、甲状腺切除、骨折复位、关节脱位复位等手术中。

  • 蜈蚣咬伤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咬伤后可引致蜈蚣中毒。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