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第五胸椎。《素问·刺热篇》:“五椎下间主肝热。”
病名。出《幼科发挥》。又名百日内嗽、乳嗽、胎嗽。指婴儿出生百日内出现的气憋、痰嗽。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郁于肺卫,聚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乱所致。临床以发病急,变化快,由肺累及心肝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无患子之别名,详该条。
《外科活人定本》卷二方。熊胆、儿茶、乳香、冰片、牛黄、雄黄。为细末。用井花水煎黄连、黄柏,取汁调药末,搽患处。治赤面风初起,正面之上红肿而浮起者。
书名。3卷,补集1卷。清·张福田撰于1868年。作者认为:“脉必以《内经》为正宗”,遂辑录有关论述详注,首录《内经》脉要、诊候,次以仲景脉法及诸家脉学理论予以补充发挥,并分述30种脉之形象、主治,以及
针灸术语。凡脏腑气血虚实不明显的病证,可通其经脉,取有关经脉的输穴针刺治疗。《灵枢·经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罗勒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否,通痞。指皮肤因寒邪凝聚、气血痞塞而引起的肿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凝溧且至,……皮肤否肿,腹满食减。”参见水肿、肤胀、鼓胀等条。
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即健忘。详该条。
《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当归、炒干姜、人参、白芍药各一钱,生地黄三钱,炮附子七分。水煎服。治温病下后,反痞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