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因元气本虚,伤于暑湿所致发热。治用李东垣及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亦有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气虚发热。宜用甘温除热。详气虚热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包括咽喉各部所发之痈疡。因其发生之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喉关者名喉关痈;发于喉关里部者名里喉痈;发于喉之两旁者名夹喉痈;发于口腔上腭部者名上腭痈;发于颌下者名颌下痈
又称胃失和降。指胃通降功能受阻的病机。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中阻引起。症见不思饮食,胃部胀满作痛,暖气、呃逆、呕吐等。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喘逆而痰声更甚者。本证轻者类似痰喘、齁喘,重者即为哮证。详痰喘、齁喘、哮证条。
病证名。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凡痘初出之时,遍身作痒,抓捏不宁,此系邪火停于肌肤皮肉之间,不能即出,故作痒也。”须按病情分别施治,如痘方出作痒,此邪气欲出,因腠理严密,热毒往来游溢其间,外不得泄,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口紧,一名月阙疮,一名雁来风,一名虫蚀疮。”其症唇疮口紧。参见唇疮条与紧唇条。
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联合应用于某种疾病,而另立新名者,称复合穴。如四关、四花等。
①指腹前壁的皮肤。《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②中药名。大腹皮的简称。
①指病人呻吟的声音。②指病人喘息时喉间的声音。《素问·玉机真脏论》:“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出《名医别录》。为梨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