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生草药性备要》。即含羞草,详该条。
见顾膺陀《妇科集·调经类》。即经行发热。详该条。
即胎疾。详该条。
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详该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宋代未独立设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参见十三科条。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
证名。指中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大黄、槟榔、木香等药。参见痞有关条。
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二针尺泽横纹外头接白肉际,名鬼臣……此即曲池。”《针灸大成》易鬼臣为鬼腿,今多从此说。
即催生丹,见该条。
古刺法名。又称五脏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以其针刺深浅部位不同,分别适应五脏有关的病变。计有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五种。详各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