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茧唇

茧唇

病名。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白皮皱裂,形如蚕茧;或翻花杨梅、如灵芝、如蕈状不一,溃破后时流血水,溃面高低不平,常覆有痂皮;后期可出现口干咽燥,形体消瘦等全身症状。治疗:早期宜润燥生津,内服清凉甘露饮,若唇燥、便秘,宜通便泄热,内服凉膈散;若阴虚火旺,内服沙参麦冬饮加减八味丸外治蟾酥锭磨醋调敷;或用蟾酥饼贴之,再用红灵丹油膏涂在布上盖之。相当于唇癌。

猜你喜欢

  • 疔肿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疔疮。见该条。

  • 产后水肿

    病证名。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因素体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益虚,水湿不得敷布,溢于肌肤四肢所致。症见手足浮肿,皮肤光亮色润。治宜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利水。方用八珍汤加苍术、茯苓。若壅满加陈皮、半夏、

  • 牝疟

    疟疾之一。《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慄,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牝疟。”方用蜀漆散、柴胡桂枝

  • 本池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廉泉,见该条。

  • 银口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胛骨下角处。主治咳血,肋间神经痛,肺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头眩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即眩晕。详该条。

  • 针灸经穴模型

    针灸教具名。是标示体表经络循行路线和经穴位置的人体模型。多用塑料或石膏制作。供针灸教学和临床参考之用。

  • 经来未尽腹痛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一半余血未尽,腹中作痛,或发热或不热,乃气血俱实也。宜服红花当归汤(红花、当归、牛膝、苏木、枳壳、三棱、莪术、赤芍、芫花),破其余血,而热自止。”参见气滞痛经、血瘀痛经

  • 土冬花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枇杷花之别名,详该条。

  • 卧位

    针灸体位名。分仰卧位(针灸头面、胸腹及上、下肢前面);俯卧位(针灸头项、背腰、上、下肢后面);侧卧位(针灸头颞、胁肋、髋骶、腰、上、下肢侧面)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