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荜拨丸

荜拨丸

①《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方。荜拨白术桂心陈皮肉豆蔻各三分,煨诃子二两,丁香胡椒、炮姜、木香各半两,炮附子厚朴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饮送下。治气劳大肠时泄,不欲饮食,四肢厥冷,面色青黄。②《世医得效方》卷五方。荜拨、炮姜、丁香、附子(炮,去皮脐)、炒吴茱萸高良姜川椒各一两,山茱萸草豆蔻仁各半两。为末,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陈米饮送下,日三次。治滑泄

猜你喜欢

  • 中脘疽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又名胃疽。指生于脐上四寸中脘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

  • 倪涵初治疟第四方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引倪涵初方。又名久疟全消方。威灵仙、醋莪术、炒麦芽各一两,何首乌二两,狗脊八钱,青蒿子、铅丹、山甲珠、醋鳖甲各五钱。为细末,用山药粉、饴糖各一两,水糊为丸,每服二至三钱,

  • 发癥

    病证名。七癥之一。《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发瘤候)有人因食饮内误有头发,随食而入成癥,胸喉间如有虫上下来去者是也。”本病与发瘕相似。参见发瘕、癥、七癥条。

  • 奶浆藤

    ①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通光散之别名。②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萝藦之别名。各详该条。

  • 加减麻杏甘石汤

    《喉痧症治概要》方。麻黄四分,石膏四钱,浙贝母、杏仁、炙僵蚕各三钱,鲜竹叶三十片,射干八分,白莱菔汁一两,生甘草六分,连翘二钱,薄荷叶一钱,玄参一钱半。水煎服。治痧麻不透,憎寒发热,咽喉肿痛或白腐,或

  •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

    书名。16卷。吴考槃编纂。刊于1924年。编者认为《伤寒论》注本虽多,各家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以辞害义,依样葫芦,亦复不少”(见自序)。遂广采百家注文,选释《伤寒论》各篇。在编次上删去脉法、序例、

  • 纂类本草

    本草著作。不著撰人,或疑即南宋陈言撰。约成书于乾道(1165~1173年)中。此书取《嘉祐本草》常用药物,削冗举要,一反北宋主要本草层层加注的传统本草编书形式,不再区分经文与注文。原书佚,部分佚文存于

  • 胸中痞硬

    证名。指胸中满闷不适而按之硬满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贯珠集》卷二:“此痰饮类伤

  • 缩脚流注

    流注病的一种。又称髂窝流注。常发于髂窝部肌肉深处。初起患侧拘挛不适,渐而伸屈受限,强伸则剧痛,于髂窝部可触到肿块,成脓后有波动感,皮色不变,全身可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微汗,少食倦怠,由于患者多屈曲患肢

  • 心病

    病名。指心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心为火脏,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心病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疹,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