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广西本草选编》。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内经》诊法对体表部位的划分。《素问·脉要精微论》:“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对前臂内侧皮肤(尺肤)诊察部位的划分。上,指上段,即远端;“上附上”是对“中附上”而言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捷径》。即瞳人散大。详该条。
病证名。陆成一《女界须知》:“湿痰下流,子户旁生肿块,针破出白脓,即消无瘢,又但肿而不痛,知无热毒,用煅白螺蛳壳、南星、半夏、柴胡、甘草、曲糊为丸服。”
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别名接骨。位于背部中线,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小儿痢疾,脱肛,癫痫,消化不良等。斜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九十。又名诸伤、攧扑损伤、打扑伤损等。包括刀枪、跌扑、殴打、闪压、刺伤、擦伤及运动伤损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或出血、骨折、脱臼等情况,也包括一部分内脏损伤疾患。治宜以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为阳漏之别称。详该条。
见《药材学》。为松节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部位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三。即眼弦。详该条。
病名。①多由少阴素虚,寒邪直中其经所致。症见咽喉疼痛,手足厥冷,身重畏寒,自汗欲寐,脉沉细,腰膝酸弱等。《喉科心法》:“此证虽咽喉疼痛异常,却不红肿或且带白色,口不渴,喜饮滚汤不多,小便清长,或兼腹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