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锯齿草

锯齿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锯齿草

药材名称锯齿草

拼音Jù Chǐ Cǎo

别名五月莲、齿叶泥花草

来源玄参母草属植物齿叶母草Lindernia ciliata (Colsm.) Pennell [Ilysanthes serrata (Roxb.) Urba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多鲜用。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止痛。用于毒蛇咬伤,跌打损伤,产后瘀血腹痛;外用治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1~2两,水煎服,或鲜草捣汁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锯齿草

药材名称锯齿草

拼音Jù Chǐ Cǎo

别名五月莲、齿叶泥花草旱田草、地下茶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刺齿泥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nia ciliata (Colsm.) Pennell[Gratiola ciliata Colsm.;Ilysanthes serrata (Roxb.)Urba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20cm。多分枝,披散,下部常伏地,最下一节有不定根。叶对生;无柄或有极短而抱茎的叶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1.5-4.5cm,宽0.3-1cm,先端急尖或钝,边缘有密而带芒的锯齿,齿缘略角质化而稍弯稍变厚,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顶生,长3-6cm;花对生,具短梗;苞片披针形,花梗有条纹,无毛;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刺,边缘膜质;花冠小,浅紫色或白色,长0.7cm,管细,向上稍扩大,上唇卵形,下唇3裂,与上唇等长,中裂片大,向前凸出;雄蕊4,2枚退化在下唇基部凸起为褶襞;花柱与可育雄蕊等长。蒴果长荚状圆柱形,先端有短尖头,长约为宿存萼的3倍。种子多数,不整齐的三棱形。花、果期夏季至冬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稻田、草地、荒地和路旁等低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主毒蛇咬伤;疮疖肿毒;跌打损伤;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鲜草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天鹅毛

    药材名称天鹅毛拼音Tiān é Máo别名天鹅、大鹄来源雁行目鸭科大天鹅Cygnus cygnus (L.),以羽毛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功能主治止血。主治刀伤出血。用法用量天鹅毛烧

  • 中华剑蕨

    药材名称中华剑蕨拼音Zhōnɡ Huá Jiàn Jué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剑蕨科植物中华剑蕨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xogramme chinensis C

  • 野麦子

    《中药大辞典》:野麦子药材名称野麦子拼音Yě Mài Zi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野燕麦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燕麦草"条。性味甘,温,无毒。功能主治温补,治虚

  • 苦白蜡

    药材名称苦白蜡拼音Kǔ Bái Là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凹脉柃的叶和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rya impressinervis Kobuski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

  • 荨麻

    《中药大辞典》:荨麻药材名称荨麻拼音Xūn Má别名寻麻(《益部方物略记》),蝎子草(《人海记》)。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狭叶荨麻等的全草。夏、秋季采,切段晒于。同属植物

  • 菥蓂

    《全国中草药汇编》:菥蓂药材名称菥蓂拼音Xī Mínɡ别名败酱草、遏蓝菜来源十字花科菥蓂属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以全草及种子入药。春夏采集全草,晒干;夏秋采果枝,晒干

  • 水红木花

    药材名称水红木花拼音Shuǐ Hónɡ Mù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忍科植物水红木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cylindricum Buch.- Ham. Ex D. Don.采收和

  • 野菱

    药材名称野菱拼音Yě Línɡ别名刺菱、菱角出处1.《纲目》云:“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2.《纲目拾遗》记载:“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六桥一带多有之,以其四角尖

  • 小松藻

    药材名称小松藻来源藻类红藻门小松藻Gigartina intermedia Sur.,以叶状体入药。功能主治提取的卡拉胶有抗溃疡作用,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并有抗血脂作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翠羽草

    药材名称翠羽草拼音Cuì Yǔ Cǎo别名金鸡独立草(《王安卿采药志》),翠翎草、矮脚凤毛(《汪连仕采药书》),孔雀花(《粤志》).神锦花、鹤翎草、凤尾草、开屏风毛(《纲目拾遗》),龙须、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