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喉风

阴虚喉风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上。多由肺胃阴虚咽喉失养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干咳无痰,咽喉或两颊生苔癣若虾皮,心烦口渴等。治宜甘寒生津,滋养肺胃。用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等加减。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干无津,唇红颧赤,咽喉或两颊生斑癣若虾皮,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治宜滋养肝肾之阴。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

猜你喜欢

  • 榖树子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楮实之别名,详该条。

  • 产科

    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参见十三科条。

  • 脾经湿痰

    痰证之一,即湿痰。见《不居集》卷十七。详该条。

  • 扶突

    经穴名。代号LI18。出《灵枢·本输》。别名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或于人迎穴后1.5寸处取穴(《针灸甲乙经》)。另说“在气舍后一寸半”《(千金要方》);“在

  • 平血饮

    见《观聚方要补》卷八。即升麻葛根汤,见该条。

  • 仁术志

    见王氏医案条。

  • 圆针

    圆,通员。即员针。详该条。

  • 四极

    四肢的别称。《素问·汤液醪醴论》:“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 太医署

    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臻于完备。以医疗为主,教学次之。唐时,属太常寺。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分设医、针、按摩和咒禁等部门,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

  • 舌衄

    病证名。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又称舌上出血。指血液从舌体流出。《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多因心肝火盛,热迫血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