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刺槐花

刺槐花

《中药大辞典》:刺槐花

药材名称刺槐花

拼音Cì Huái Huā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槐。6~7月采。

原形态刺槐,又名:洋槐、胡藤。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树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针。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厘米,基部膨大;托叶变化为针刺;小叶7~19枚,椭圆形至长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头,有时微凹,有小细刺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光滑或幼时被短柔毛,叶质薄,鲜绿色。花序腋生,花白色,甚芳香,密生成总状花序,作下垂状,长10~20厘米,花轴有毛,花梗长7毫米,有密毛;萼钟形,先端不整齐5裂,稍带唇形而被密毛;花冠蝶形,由旗瓣、翼瓣和龙骨瓣组成,其中旗瓣基部有一黄斑;雄蕊10,2体;子房圆筒状,花柱头状,先端具绒毛。荚果线状矩圆形而扁,长8~12厘米,熟时赤褐色,内含种子4~10颗。种子肾形,褐色而有微小黑斑。花期初夏。

生境分部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化学成分花含刀豆酸、鞣质、黄酮类、蓖麻毒蛋白。

花蜜含糖0.37%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鸟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及苏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其含量为花蜜干重的0.002~4.786毫克%。

叶含刺槐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葡萄糖甙、刺槐素三糖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芹菜素二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甙、芹菜素三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及多量的正廿六醇,还含刀豆酸。新鲜的叶含维生素C-119.3毫克%。

未成熟种子及其外面坚皮含刀豆酸。种子含植物凝集素。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是:亚油酸53.18%,油酸24.26%,亚麻酸12.04%,棕榈酸4.72%,花生酸3.31%,硬脂酸2.35%,微量的廿二酸及廿四(烷)酸。

树皮有毒,含毒蛋白和毒甙成分。心材含刺槐乙素、二氢刺槐乙素、β-二羟基苯甲酸、β-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2’,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素、紫铆花素、紫铆亭、3,4,5,2’,4’-五羟基查耳酮。

毒性误以洋槐幼芽及幼叶作副食品,可因机体对洋槐过敏,或烹调不当,或食用过多,以及食后再经日光照射等因素而发生中毒。曾报道23例,中毒多发生在食后2~20天之间,其表现为脸和手部浮肿,局部刺疼、灼痛或胀痛,发痒,全身无力。解救方法:用食醋2两及蒲公英4两煎服,暂时避免日光照射,2~3天即可缓解。

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刺槐花

药材名称刺槐花

拼音Cì Huái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Black Locust

别名刺槐、洋槐、胡藤。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

采收和储藏:6-7月盛开时采收花序,摘下花,晾干。

原形态刺槐落叶乔木,通常高约15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枝暗褐色,具刺针,无毛;冬芽小,在落叶前藏于叶柄基部内。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浅沟,基部膨大;小叶7-19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5.5cm,宽1-2cm,先端圆形或微凹,时有小尖刺,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或幼时背面微有细毛;小叶柄长约2mm,具刺状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下垂,长10-20cm,花轴有毛,花梗长7mm,有密毛;花萼钟状,先端浅裂成5齿,微呈二唇形,具柔毛;花冠白色,芳香,旗瓣近圆形,有爪,基都有2黄色斑点,翼瓣弯曲,龙骨瓣向内弯,下部连合;雄蕊10,二体,上部分离或半分离;花柱头状,先端具柔毛。荚果条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10cm,宽l-1.5cm,赤褐色,腹缝线上有窄翅,种子间不具横隔膜。种子3-10颗,肾形,黑褐色,有微小黑斑。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公路旁及村舍附近。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为热带树种,在黄河流域、长江下游,生长发育较佳。性喜温暖、向阳。土壤以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最好。能耐干旱、抗盐、耐碱。

栽培技术 一般采用种子繁殖,亦可用分、分根及扦插繁殖。

田间管理刺槐为浅根性树类,大风后每易摇撼根部,故应注意用土培压根际,以免倾倒。

病虫害防治 有四点刺蛾为害叶部;斑衣蜡蝉为害干部,故应用叶蝉散防治;星天牛亦为害干部。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飞鸟状或未开放者为钩镰状,长1.3-1.6cm。下部为钟状花萼,棕色,被亮白色短柔毛,先端5齿裂,基部有花柄,其近上端有1关节,节上略粗,节下狭细。上部为花冠,花瓣5,皱缩,有时残破或脱落,其中旗瓣1枚,宽大,常反折,翼瓣2枚,两侧生,较狭,龙骨瓣2枚,上部合生,约镰状,雄蕊10枚,9枚花丝合生,1枚花丝下部参与连合,子房线形棕色,花柱弯生,先端有短柔毛。质软,体轻。气微,味微甘。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绿色。①花瓣破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弯曲或平直,爪部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外壁具明显的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形似上表皮。②花萼上表皮细胞多角形,花萼基部细胞纵向伸长,有时可见非腺毛;下表皮细胞形同上表皮,但非腺毛密生,且见气孔。③非腺毛随处可见,完整者长131-413μm,直生或稍弯曲,多为2细胞,基部细胞短小,顶细胞长。④花萼内薄壁细胞可察见,有的细胞内含黄棕色或浅红紫色物质。⑤花丝内、外表皮细胞狭长方形。⑥子房外表皮破片有时可见,细胞狭小,长20-39μm,宽9-15μm。⑦花粉粒直径30-35μm,壁平滑。⑧导管细小,常为螺纹。⑨草酸钙方晶或可察见,长4-10μm。

化学成分花含洋槐甙(robinin),刀豆酸(canaline),蓖麻毒毒蛋白(ricin),鞣质类,黄酮类。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的甲醇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上,用正丁醇-冰醋酸-水(4:1:1)展开,然后喷1%三氯化铝(ALCL3)的乙醇溶液,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斑点,洋槐甙的Rf=0.46,若改用(4:1:2)的展开剂Rf=0.54,以异丙醇-水(7.6:2.4)为展开剂时Rf=20.7O。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主咯血;大肠下血;吐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饮。

各家论述《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乌蛇

    药材名称乌蛇拼音Wū Shé别名剑脊乌梢(《本草衍义》),黑花蛇(《纲目》),乌峰蛇(陈义《动物学》),青蛇(《现代实用中药》),乌风蛇、黄风蛇(《生物学通报》(2):5,1958),青大将

  • 多花野牡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多花野牡丹药材名称多花野牡丹拼音Duō Huā Yě Mǔ Dān别名炸腰果、水石榴、爆肚叶来源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polyanthum Blume,

  • 龙珠根

    药材名称龙珠根拼音Lónɡ Zhū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茄科植物龙珠的根茎。功能主治《福建民间草药》:"治痢疾,龙珠根一两,洗净,酌加水煎。赤痢调白糖,白痢调红糖,饭前服,日两次。"摘录《中

  • 《中药大辞典》:酒药材名称酒拼音Jiǔ出处《别录》来源为米、麦、黍、高梁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化学成分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亦差异甚大。在制法上,酒可分为蒸馏酒(

  • 石斑鱼

    药材名称石斑鱼拼音Shí Bān Yú来源药材基源: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pinephelus fario(Thunberg)2.Epinephelus aw

  • 紫荆花

    《中药大辞典》:紫荆花药材名称紫荆花拼音Zǐ Jīnɡ Huā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荆皮"条。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通小肠。

  • 蘼芜

    《中药大辞典》:蘼芜药材名称蘼芜拼音Mí Wú别名蕲莲、蘪芜(《尔雅》),薇芜(《本经》),江蒿(《上林赋》),芎藭苗(《别录》),川芎苗(《履巉岩本草》)。出处《本经》来源为伞形

  • 角螺厣

    药材名称角螺厣拼音Jiǎo Luó Yǎn英文名angle snail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盔螺科动物管角螺和天狗角螺等的厣。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emifusus tub

  • 钓杆柴

    《中药大辞典》:钓杆柴药材名称钓杆柴拼音Diào Gǎn Chái别名钓鱼竿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根。秋季采收。原形态灌木,高达2米。小枝无毛。叶片卵形至卵状

  • 倒挂金钩

    药材名称倒挂金钩别名双钩藤[云南]来源茜草科倒挂金钩Uncaria Laevigata Wall.,以带钩的藤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通经。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