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大香附子

大香附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香附子

药材名称大香附子

拼音Dà Xiānɡ Fù Zǐ

别名香附三棱草、伞序三棱草、砖子苗

来源莎草大香附子Mariscus umbellatus Vahl,以根状茎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陕西、湖北、华东、华南、西南。

性味根状茎:辛,温。

全草:辛、微苦,平。

功能主治根状茎:调经,止痛,行气解表。主治感冒,月经不调,慢性子宫内膜炎,产后腹痛,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用量0.3~1两。

全草:袪风止痒,解郁调经。主治皮肤瘙痒,月经不调,血崩。用量1两,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香附子

药材名称大香附子

拼音Dà Xiānɡ Fù Zǐ

别名三棱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莎草科植物砖子苗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根状茎短,秆疏丛生,高10~50厘米,锐三棱形。叶短于秆或与秆等长,宽3~6毫米;叶鞘褐色或红棕色。叶状苞片5~8枚,长于花序;伞形花序具6~12个辐射枝,辐射枝长短不等,最长达8厘米;穗状花序圆筒形或长圆形,具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平展或稍俯垂,线状披针形,具1~2个小坚果;小穗轴具宽翅,白色,透明;鳞片膜质,边缘常内卷,淡黄色或绿白色,下面具多数脉,中间3条脉明显;雄蕊3枚,花药线形;花柱短,柱头3个,细长。小坚果狭长圆形、三棱形,褐色,表面具微突起的细点。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阳处、路旁草地、溪边及林下。分布陕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味,辛微苦甘,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止痒,解郁调经。治皮肤瘙痒,月经不调,血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圆叶白杨树

    药材名称圆叶白杨树拼音Yuán Yè Bái Yánɡ Shù别名响叶杨来源杨柳科圆叶白杨树Populus bonatii Levl.,以皮、叶入药。

  • 红筷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筷子药材名称红筷子拼音Hónɡ Kuài Zi别名糯芋、遍山红来源柳叶菜科柳兰属植物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 (L.) Sco

  • 蟾舌

    《中药大辞典》:蟾舌药材名称蟾舌拼音Chán Shé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舌。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拔疔。"复方治鱼脐疔:(

  • 矩形叶鼠刺

    《中药大辞典》:矩形叶鼠刺药材名称矩形叶鼠刺拼音Jǔ Xínɡ Yè Shǔ Cì别名鸡骨柴、牛皮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老茶王、华鼠刺(江西《草药手册》)。出处《浙

  • 香血藤

    药材名称香血藤拼音Xiānɡ Xuè Ténɡ别名红血藤、淀淀藤、过山龙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红花五味子的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 rubriflora(Franch.)R

  • 败酱

    《中药大辞典》:败酱药材名称败酱拼音Bài Jiànɡ别名鹿肠(《本经》),鹿首、马草、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酸益(《日华子本草》),苦菜、苦蘵(《纲目》),野苦菜

  • 蚬壳

    《全国中草药汇编》:蚬壳药材名称蚬壳拼音Xiǎn Ké别名河蚬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蚬科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iiller),以贝壳入药。生境分部南方各省。性味咸,温。

  • 油茶根皮

    药材名称油茶根皮拼音Yóu Chá Gēn Pí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根皮,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收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茶子心&qu

  • 蝤蛑

    《中药大辞典》:蝤蛑药材名称蝤蛑拼音Yóu Móu别名蝤媒(陶弘景),拨棹子、蟳(《本草图经》),海蟳(《闽中海错疏》)。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蝤蛑科动物日本蟳或其近缘动物的肉。

  • 蒜梗

    药材名称蒜梗拼音Suàn Gěnɡ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花茎。原形态植物详"大蒜"条。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疮肿湿毒。"用法用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