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羌活鱼

羌活鱼

《中药大辞典》:羌活鱼

药材名称羌活鱼

拼音Qiānɡ Huó Yú

别名秉氏鲵、杉木鱼(《四川中药志》)。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小鲵科动物山溪鲵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洗净晒干或以微火炕干。

原形态体呈圆柱形而略扁,长12~16厘米,最大者可达20厘米。皮肤光滑,体色一般为橄榄绿色,背面有绿色细点纹交织而成的麻斑;腹面色较浅,麻斑少。头部略扁平,长稍超过宽;吻端圆阔,鼻孔近于吻端;眼大,突出,有眼睑,约与吻等长或略短;上下颌有细齿,锄骨齿短,2行,在内鼻孔内侧斜置或平置,分离很远;唇褶发达,位于眼后方。躯干两侧各有肋沟12条左右;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第2、3指几等长,第4指略长于第1指;趾4,其序为3、4、2、1;掌指、跖趾底部覆有棕色角质鞘,指趾末端具黑色的角质爪状物。尾前端略成圆柱状,逐渐成侧扁;尾很大,约为全长的1/2或稍长。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横缝,雌性的为一纵裂缝。

生境分部生活于高山的溪水中或林下阴湿处。昼伏夜出,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及小鱼等为食。分布四川高山地区。产四川。

性状干燥的羌活鱼,全身皮肉皱缩,呈干枯状,长12~15厘米。头部口眼模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尚明显可辨。尾部侧扁,背部棕褐色或枯棕色,腹部显黄棕色。气腥臭。以条大、肥实、身干、无霉蛀者为佳。

炮制微火炕焦,研末用。

性味辛咸,平,无毒。

归经入肝、胃二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治肝胃气痛及血虚脾弱,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两;或研末。

注意非气滞作痛者忌服。

复方①治肝胃气痛:羌活鱼、红叩、当归白芷延胡索川楝子。煎服。

②治脾弱面色萎黄:羌活鱼、黄芪党参茯苓陈皮、红枣、当归。煎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羌活鱼

药材名称羌活鱼

拼音Qiānɡ Huó Yú

英文名Bing's giant salamander

别名杉木鱼、雪血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鲵科动物山溪鲵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trachuperus pinchonii (Davi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酒碎死,洗净晒干或以微火烘干,或鲜用。

原形态山溪鲵,体形呈圆柱形而略扁,全长12-16cm。头部扁平,头顶较为平坦,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圆阔;鼻孔近吻端;眼大,约为吻等长或略短;上、下颌3 细齿;舌大,长椭圆形。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尾长为全长之半或略长。周身皮肤光滑,常指、跖趾底部枯木逢春以棕色角质鞘,指、趾末端具棕色的角质爪状物。体侧有肋沟12条左右。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橄榄绿色,背面有深色细点纹交织成麻斑。腹面色浅,麻斑少。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横缝;雌性的为一纵裂缝。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高山溪中或林下阴湿处,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全体皮肉皱缩,长12-15cm,头部口眼横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常明显可辨。头圆,尾扁,四肢多完整,脊部可见明显的脊柱骨棱,腹面皱缩。背部棕褐色,腹部黄棕色,气微腥。

炮制1.羌活鱼,取原药材,除去灰屑及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2.酒羌活鱼,取净羌活鱼,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羌活鱼100kg,用白酒10kg。

性味味辛;咸;性平

归经肝;胃二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主肝胃气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0-150g;或研末,2-3g。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气滞作痛者飞忌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皂角

    药材名称大皂角拼音Dà Zào Jiǎo来源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成熟果实。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性味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开窍,祛痰,

  • 藤杜仲

    《中药大辞典》:藤杜仲药材名称藤杜仲拼音Ténɡ Dù Zhònɡ别名土杜仲(《广西中兽医药植》),红杜仲(《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或

  • 干蕨鸡

    药材名称干蕨鸡拼音Gān Jué Jī别名金鸡尾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旱生卷柏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laginella stauntoniana Spring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

  • 莴苣

    《中药大辞典》:莴苣药材名称莴苣拼音Wō Jù别名莴苣菜(《肘后方》),千金菜(《清异录》),莴笋(《滇南本草》),莴菜(《纲目》),蕂菜(《河北药材》)。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

  • 蚕茧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茧草药材名称蚕茧草拼音Cán Jiǎn Cǎo别名蓼子草、小蓼子草、红蓼子来源蓼科蓼属植物蚕茧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的全草。秋季采集,晒

  • 佛葵

    《全国中草药汇编》:佛葵药材名称佛葵拼音Fó Kuí别名锈草、红丝线、珍珠菜叶来源茄科佛葵Lycianthes lysimachioides (Wall.) Bitt.,以全草入药

  • 粘人草

    药材名称粘人草别名粘草、粘波波大叶山蚂蝗来源豆科粘人草Desmodium gangeticum (L.) DC.,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消炎,杀菌,

  • 多穗蓼

    《中药大辞典》:多穗蓼药材名称多穗蓼拼音Duō Suì Liǎo别名辣蓼、水蓼、恣恣萨曾(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 6~10月采收。原形态草本,高100~1

  • 阴(句黾)

    药材名称阴(句黾)拼音Yīn ( Jù Miǎn )英文名eagle tortoise别名鹰嘴龟、大头龟、鹰龟出处出自《医林篡要》:阴GOU,山龟也,头扁大,难缩入腹,居山。补心清肾之功不如龟,以其陆

  • 南蛇竻根

    药材名称南蛇竻根拼音Nán Shé Lè Gēn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根,全年可采。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