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香薷

香薷

《中国药典》:香薷

药材名称香薷

英文名HERBA MOSLAE

别名香茹、香草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鉴别本品叶的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气孔直轴式;叶肉细胞黄绿色,有的含黄色油滴,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2~8细胞,常有一个细胞缢缩,或下部细胞较大,顶端细胞骤细似针刺状,壁有疣状突起或细条状纹理;另一种为单细胞,较短。腺鳞头部6、8或10细胞,柄单细胞,极短;偶有头部1~2细胞、柄1(~2)细胞的小腺毛。

炮制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香薷

药材名称香薷

拼音Xiānɡ Rú

别名香菜(《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蜜蜂草(《纲目》)。

出处《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带花全草。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叶对生,广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3~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广楔形,边缘具疏锯齿,偶近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沿主脉疏被柔毛。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绿色,先端骤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边缘具长缘毛,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柔毛及腺点,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淡红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线状,柱头2歧。小坚果4,近卵圆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内。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化学成分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

性味辛,微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孟诜:"温。"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④《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注意表虚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复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局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②《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⑦《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备注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参见"半边苏"条。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参见"石香葇"条。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参见"土香薷"条。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参见"萼果香薷"条。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香薷

药材名称香薷

拼音Xiānɡ Rú

英文名Chinese Mosla Herb, Herb of Haichow Elsholtzia

别名香菜;香茅;香绒;石香茅;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茅、蜜蜂草、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香草、满山香、青香薷、香茹草、土香薷、土香草、石艾、七星剑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四声本草》:香薷,今新定、新安有石上者,彼人名石香ROU,细而辛,更绝佳。

2.《本草衍义》:香薷生山野,荆、湖南北三川皆有,两京作圃种,暑月亦作蔬菜,治霍乱不可阙也,用之无不效。叶如茵陈,花茸紫,在一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余如《经》。

3.《纲目》: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大叶者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江香薷或华荠苎的带根全草或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osla chinensis Maxim .cv. Jiangxi-angr2.Mosla chinensis Maxim. [Orrthodon chinensis (Maxim.) Kudo ]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茎叶茂盛、花初开时采割,阴干或晒干,捆成小把。

原形态直立草本,茎高55-65cm。基部分枝较长,向上分枝渐短。茎四棱形,基部类圆形,中上部茎具细浅纵槽数条,四棱上疏生长柔毛,柄内为郑曲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7-1cm,被小纤毛;叶片披针形,长3-6cm,宽0.6-1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5-9个锐浅锯齿,侧脉明显,上面黄绿色,被短柔毛,间有长绵毛,下面较淡,主脉上为长柔毛,余为短柔毛,两面均具凹陷腺点。总状花序密集成穗状,长2-3.5cm,苞片覆瓦状排列,倒卵圆形或圆卵形,长5-6mm,宽4-4.5mm,先端短尾尖,全缘,上面上半部被疏柔毛,下部近无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半部密生凹陷腺点,边缘具长睫毛,脉7-9条,自基部掌状生出。花梗长1-1.5mm,被短柔毛。化萼钟形,长4mm,宽2-2.5mm,外被白色柔毛及凹陷腺点,内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绵毛,下部无毛,萼齿5,钻形或披针形,近相等,约为全长的2/3,果时基部膨大;花冠淡紫色,或少有白色,长0.6-0.8cm,伸出苞片,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之下方冠筒上簇生长柔毛,冠筒基部具一圈长毛环,余部脉上具疏短毛茸,下唇中裂片边缘具不规则圆或尖锯齿,先端凹入;雄蕊、雌蕊内蒙,退化雄蕊2,发育,二药室近相等,花丝极短,无毛,着生于花冠筒内;柱头2裂,反卷;花盘前方指状膨大。小坚果扁圆球形,直径0.9-1.4mm,表面具疏网纹,网眼内平坦,具疣状突起。花期6月,果期7月。

与江香薷极相似,但叶呈线状披针形,长1.8-2.6cm,宽0.3-0.4cm,边缘具疏锯齿3-4个,苞片多为5条脉,冠筒内基,部具2-3行乳突状或短棒状毛茸,退化雄蕊多不发育,2药室,一大一小。小坚果具深穴状或针眼状雕纹,穴窝内具腺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野生于草坡或林下,海拔至1400m。

资源分布:栽培于江西分宜、新余等地。

分布于华东、中南、台湾、贵州。

栽培生物学特性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地都可以栽培,粘土生长较差,碱土不宜栽培,怕旱,不宜重茬。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谷雨前在垅上条播,开沟深约3cm,均匀播肿,覆土1.5cm,轻行镇压,每1hm2播种量17.5-22.5kg,2星期左右出苗。苗高3-6cm,按株距3-6cm留苗。6月可追肥1次,用稀释的粪尿或化肥,施后浇水。

性状怀状鉴别 全体长14-30cm,宇航局被白以短茸毛。茎多分枝,四方柱形,近基部圆形,直径0.5-5mm;表面黄棕以,近基部常呈棕红色,节明显,节间长2-5cm;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叶对生,多脱落,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狭长披针形,长0.7-2.5cm,宽约4mm,边缘有疏锯齿,黄绿色或暗绿以;质脆,易碎。花轮密集成头状;苞片被白色柔毛;花萼钟状,先端5裂;花冠皱缩或脱落。小是对果4,包于宿萼内,香气浓,味辛凉。

栽培品全体长35-60cm,疏被较长的茸毛;茎较粗,节间长4-7cm。

以枝嫩、穗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华蔼苎 粉末特征:淡棕绿色。①非腺毛1-6细胞,平直,弯曲或顶端弯成钩状,直径11-34μm,长约至512μm,有的基部细胞膨大至70μm,壁稍厚,表面有细密疣状突起。②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59-86μm,柄单细胞,极短。③小腺毛头部圆形或长圆形,1-2(-4)细胞,直径16-33μm;柄1-2细胞,甚短。④叶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连珠状增厚,表达式面有细条纹;气孔直轴式。⑤叶肉细胞含细小草酸下方晶,直径1.5-6μm。此外有萼片表皮细胞、花粉粒、茎表皮、柱鞘纤维及导管等。

化学成分1.江香薷 全草含挥发油0.10%,内含香荆芥酚(carvactol)10.15%,(α-trans-bergamotene)10.90%,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10。93%,百里香酚(thymol)9.82%,葎草烯(humulene)11.83%,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12.64%,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7.19%,γ-松油烯(γ-ter-pinene)4.35%,对聚伞花素(p-cymene)4.06%,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59%,β-蒎烯(β-pinene)3.09%,樟烯(camphene)2.62%,α-蒎烯(α-pinene)2.29%[1,2]。

2.石香薷 全草含挥发油2%,内含香荆芥酚71.64%,对聚伞花素10.10%,对异丙基苯p-isopropylbenzyl alcohol)5.28%,α-松油烯(α-terpinene)1.23%百里香酚1.40%,葎草烯1.36%,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0.25%,柠檬烯(limonene)0.15%[1]。

3.香薷 同属植物香薷全草含挥发油0.2%-1%,鲜茎叶含挥发油0.26%-0.59%,干茎叶含0.8%-2%,油中主含香薷酮(elsholtzione)约85%,苯乙酮(acetophenone)约1%[3。4]。还含6-甲基三十三烷(6-methyl-tritria contane),13-环已基二十六烷(13-cyclohexylhexacos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3-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β-D-glucoside),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5,7-二羟基-4-甲氧基双氢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5-羟基-6-甲氧基双氢黄酮-7-O-α-D-吡喃半乳糖甙(5-hydroxy-6-methoxyflavanone-7-α-D-galactopyranosi-de),刺槐素-7-O-β-D-葡萄糖(acacetin-7-O-β-D-glucoside)[5]。

药理作用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和杀菌作用,并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海州香薷水煎剂1:20 浓度时对病毒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

2.抑菌作用:本品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测定时,浓度在1:200-1 :1000的抑菌圈直径均为9mm。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测定,当浓度为1:1.25时抑菌圈的直径为15mm,浓度为1:1.25-1:0.16时抑菌圈直径均为9mm。石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

3.对离体肠平滑肌的作用:香薷挥发油对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的离体回肠自发性收缩活性皆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但对不同种属的动物的敏感性不同,相比之下,对豚鼠和家兔回肠的抑制作用较强,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6和7.6μg/ml,而对大鼠和小鼠的作用稍弱,半数有效量为14.2和35.1μg/ml。对豚鼠回肠因鸡蛋清所引起的过敏性收缩和氯化钡所致的过敏性收缩均有对抗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0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蒸馏,取挥发油一定时,用乙醚制成10%溶液,作供试液。①取供试液与对照品香荆芥酚和廲香酚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0.5%CMC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展形,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于100℃烘5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②取供试液与对照品石竹烯和松油烯,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0.5%CMC薄层板上,以已烷展开,按(1)项方法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益上显相同的色斑。③取供试液与对聚伞花素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F254-0.5%CMC薄层板上,以已烷展开,置紫色光灯(254nm)下观察,供试液色谱在与对联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色斑。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和中结湿,行水消肿。主夏月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或煎汤含漱。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表虚者忌服。

1.《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2.《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复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局方》香薷汤)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2.《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3.《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4.《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5.《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6.《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7.《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白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8.《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9. 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10.《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11.《履CHAN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12.《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13.《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14. 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15.《纲目》:主脚气寒热。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樱桃水

    《中药大辞典》:樱桃水药材名称樱桃水拼音Yīnɡ Táo Shuǐ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新鲜果实,经加工取得之液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樱桃"条。制法用鲜樱

  • 冬瓜瓤

    《中药大辞典》:冬瓜瓤药材名称冬瓜瓤拼音Dōnɡ Guā Ránɡ别名冬瓜练(《药性论》)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葫芦种植物冬瓜的果觚。性味《药性论》:"味甘,平。"功能主

  • 对马耳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马耳蕨药材名称对马耳蕨拼音Duì Mǎ ěr Jué来源蕨类鳞毛蕨科对马耳蕨Polysticum tsus-simense (Hook.) J. Smith,

  • 华南桦

    药材名称华南桦拼音Huá Nán Huà来源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华南桦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tula austro-sinensis Chun ex P.C.Li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红毛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毛七药材名称红毛七拼音Hónɡ Máo Qī别名红毛三七、葳严仙、海椒七、鸡骨升麻来源为小檗科牡丹草属植物类叶牡丹Leontice robustum (Max

  • 长毛香科科

    药材名称长毛香科科拼音Zhǎnɡ Máo Xiānɡ Kē Kē别名毛薄荷、铁马鞭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长毛香科科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ucrium pilosum(Pamp.)C.Y.

  • 双籽棕

    药材名称双籽棕拼音Shuānɡ Zǐ Zōnɡ别名鸡罗、野棕、山棕、矮葵来源棕榈科双籽棕Didymosperma caudatum (Lour.)Wendl. et Druce,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东

  • 埃蕾

    《中药大辞典》:埃蕾药材名称埃蕾拼音āi Lěi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百金花的带花全草。开花时采集,晒干。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茎四棱形,有分枝。叶对生,无柄,披针

  • 木蝴蝶

    《中国药典》:木蝴蝶药材名称木蝴蝶拼音Mù Hú Dié来源本品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Ven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

  • 斑叶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叶兰药材名称斑叶兰拼音Bān Yè Lán别名小叶青、小青、麻叶青、银线莲、蕲蛇药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