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文字符 Tai Le
U+1950 - U+197F- ᥐU+1950
- ᥑU+1951
- ᥒU+1952
- ᥓU+1953
- ᥔU+1954
- ᥕU+1955
- ᥖU+1956
- ᥗU+1957
- ᥘU+1958
- ᥙU+1959
- ᥚU+195A
- ᥛU+195B
- ᥜU+195C
- ᥝU+195D
- ᥞU+195E
- ᥟU+195F
- ᥠU+1960
- ᥡU+1961
- ᥢU+1962
- ᥣU+1963
- ᥤU+1964
- ᥥU+1965
- ᥦU+1966
- ᥧU+1967
- ᥨU+1968
- ᥩU+1969
- ᥪU+196A
- ᥫU+196B
- ᥬU+196C
- ᥭU+196D
- ᥰU+1970
- ᥱU+1971
- ᥲU+1972
- ᥳU+1973
- ᥴU+1974
德宏傣文,又称傣纳文或傣那文,是傣语德宏方言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文字,约产生于十三世纪,主要通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区的傣族村寨,其他周边民族中也有局部使用的情况。
德宏傣文的字母符号源于缅甸的缅文字母,原初与缅甸掸邦傣文和中国境内的傣绷文同属一个文字符号体系,后因德宏傣文长期用毛笔书写,才形成了如今方块状的字母符号形式。它们的字母形体虽然不同(傣绷文是圆体,德宏傣文是方体),但字母的数量,排列次序,以及表示声韵的结构,都大体相同。傣那文数字中缅两国有不同习惯。中国的类似西双版纳傣文以及缅甸文,缅甸的则类似傣耶文(注意尽管数字差异较大,文字上则是傣耶文与缅甸文更为接近)。